第一百一十三章 招揽贤士(1 / 3)

高澄与尔朱英娥维护大魏正统,严惩奸佞的时候,大都督府长史崔暹带着一名中年文士来到府外等候通传。 得到通禀,高澄让人将崔暹的屏风立在会客的厢房,这才让迎客管事前去迎接。 往厢房内等了一会,崔暹与中年文士齐至。 “季伦这是为我带来了哪位贤才?” 高澄爽朗的笑声将崔暹的注意力从屏风上拉回。 带着一丝自豪,崔暹为高澄介绍中年文士道: “大都督,这位是河间邢邵,邢子才。” 高澄拍桉而起,惊喜道: “先生就是与温子升、魏收并称北地三才的邢子才!当日我向季伦求贤,季伦第一个便向我举荐了先生。” 崔暹略感诧异,当日明明最先举荐的是宗亲崔昂,但看到邢邵投来的感激目光,瞬间明白了高澄这样说的用意: ‘世子爱我。’ 感激的看了一眼崔暹,邢邵不敢因过往的才名自傲,他谦逊道: “不敢当世子赞誉,邵不过是埋首读书的庸人,世子孝义着于海内,安邦治国,又有管乐之才,邵才是仰慕已久,今日一见,只恨世人少识真颜,否则孝义美高郎之名,又怎会被世子才能所掩盖。” 高澄对邢邵的第一感觉好得出奇,一番话简直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就是因为自己功勋卓着,因此掩盖了孝义之名。 至于美高郎,虽然有汉末美孙郎、美周郎这俩短命兄弟触霉头,但无伤大雅,自觉长寿能使萧衍愧颜的小高王也不是心胸狭隘的人。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高澄主动向邢邵询问起自己的为政得失。 本以为会先听他说均田,不想邢邵却兴致勃勃地与他谈论起了灭佛: “国朝崇信佛教,耗费民力大兴庙宇,世子不惧非议,惩处妖人以养军民。大快人心,邵在乡间,每每听闻此事,不由为之振奋。” “我父子两代忠良,为国为民,尚不惜身,何惧非议,所愿者,唯大魏昌盛而已。” 虽然出乎预料,但也是自己平生一件得意事,高澄摆着手说了一句,又疑惑道: “今日听先生所言,似乎不信佛陀,难不成子才崇尚道教?” 邢邵却摇头道: “邵不信佛、道,尤其不喜僧道借神佛之事蛊惑人心。” 居然是个无神论者,这让高澄对他更生好感。 两人之后又就神佛之事展开讨论,邢邵向高澄详细阐述自己对于东晋以来,佛教所倡导的神不灭论的看法。 佛教认为人的形体或会消灭,但神魂能够永存。 邢邵认为形神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蜡烛与烛火,蜡烛燃尽,烛火也将熄灭,人的肉体一旦死亡,神魂也将随之消逝。 这个观点,身为穿越者的高澄有不同意见,但他没有表态,而是转移话题继续与邢邵探讨为政得失,而崔暹也加入了这场谈话。 高澄有时为了笼络幕僚,常常说话不着边际,但关系到一些敏感问题,他慎之又慎。 即使身为穿越者的自己相信人死神灭,他也不会出言赞同。 甚至会打击神魂不能永存,将会随着肉体而消逝的观点。 一旦人死神灭,后世子孙或许会因此放纵自己,不管死后洪水滔天。 这是小高王不愿见到的,他倒不是想着家业万万年,但存续的时间太短,后人着史的史料可就不好把控了。 畅谈为政得失之余,高澄打定主意,关于邢邵的神灭论,必须持打压态度。 当然,打压邢邵的观点,与重用邢邵并不冲突。 又说了一句鱼水之论后,高澄按照崔暹之前的建议,将邢邵收入幕府,命他主管机要文件。 仅仅五天时间就能背诵八十万字的记忆力,不在小高王身边当个人形百度,实在可惜了。 崔暹、邢邵辞别之际,高澄指着屏风对邢邵说道: “我爱崔长史,以其名列为首位,当日崔长史向我举荐邢机要,我同样将机要的名字列入其中,但自古文士相轻,邢机要切莫与外人言语,以免崔长史遭人嫉恨。” 这话是对邢邵说的,却更是说给崔暹听的。 崔暹终于明白为什么每次与同僚齐至,高澄总会收起屏风,对他的爱护更为感动,一颗心再也容不下旁人。 至于在晋阳临别时与他执手对泣的高欢?他是个好人,但小高王更适合我。 以后别来往了,我怕世子误会。 正是出于这样的心理,崔暹的工作热情越发高涨,没过几天,他就又带了一名中年文士上门。 高澄已经有所猜测,当初崔暹这举荐的三人中,崔昂、邢邵先后进入幕府,眼前这位文士必然是最后一人温子升。 温子升四十岁年纪,比三十八岁的邢邵还长了两岁,将会是高澄幕僚团体中最年长之人。 一如既往地表示仰慕,又说崔暹最先为他举荐了温子升。 可这次召见并没有与邢邵见面时的惊喜感,高澄与他谈论政务,温子升的一些处理意见不能让高澄满意。 而他兴致勃勃与高澄谈论文学时,不好读书的小高王也听得昏昏欲睡。 但确实是一支出色的笔杆子,高澄让他以自己十三岁初上战场,以一万人击溃陈庆之三万人的事迹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温子升泼墨挥毫,一篇题为《记荆州破陈庆之》的骈文孕育而生。 通篇词藻华丽,对仗工整,用典虽多,却不晦涩。 就连没多少古文鉴赏水平的高澄通读之后也爱不释手。 这么好的文章就应该保存下来,让后世的初、高中生全文背诵。 高澄赶紧让人把骈文送去张师齐手中,由他誊录。 ‘济阴人温子升素有才名,与魏郡魏收、河间邢邵并为北地三才,以耿直敢言,不附权贵为士人所称道,闻知大都督澄破陈庆之于襄阳,平定三荆,为之神往,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