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堂议冲突(2 / 2)

这种话都敢说出来。 崔昂要是不跟他拼命,还真对不起崔氏列祖列宗。 “胡闹!张主薄!还不向崔侍郎赔罪,此等诛心之言,岂能胡说。” 高澄怒斥张师齐一句,又转而宽慰崔昂道: “怀远莫要与这憨人置气,澄素知崔氏忠义,断不会因片面之言而猜疑,且将剑收了,继续议事。” 有了高澄打圆场,崔昂才将配剑收起,但是一双眸子,始终狠狠瞪着张师齐。 张师齐也总算有所收敛,虽然不相信崔昂真会与自己换命,但真要激得对方热血上头,多划不来。 他张师齐有今天的位子,可不像那些士族子弟一般来得轻松。 平息了这次议事的第三场争端,高澄继续询问堂上寒门幕僚,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也许是张师齐与崔昂闹得太多,其余人也再无阐述。 “既然如此,诸位依照方才所述,就九品中正的益弊,告诉澄,是否应该改良官员选拔制度。” 说着,高澄将目光投向高隆之: “高侍中,你先说。” 高隆之作为高澄的老搭档,配合意识自不用说,他进言道: “九品中正,仅有安抚士族一利,却有诸多弊端,下官寻思,难道没了士族扶持,相王与大将军就坐不稳这天下不成。” 一众士族文臣尽皆变色。 李元忠当先出来反驳。 高隆之也不恼,笑吟吟地对李元忠反问道: “李兄如此维护,莫非真如张主薄所言,希望子孙效彷琅琊王氏不成?” 李元忠勃然大怒,眼见又要再起争端,高澄赶紧将苗头掐死: “高侍中,莫要学张主薄危言耸听。” 高隆之与李元忠有怨,还不浅。 最早能追朔到洛阳之变,高隆之身处宫城,而李元忠与高乾在不能坚守的时候,打算杀尽他的家卷。 这件事不能说李元忠做错了,但毫无疑问会被高隆之的家卷怨恨,几年下来,也能影响到高隆之对他们的看法。 但更重要的是高澄将尚书省事务放手由两人处置,虽说两人暗地里争权夺利不至于影响公务,但终究是把矛盾累积下来。 高澄看到这一点,也决定等孙腾正式上任,让他与高隆之各领三部,互不侵夺。 高隆之的态度已然明了,高澄又询问李元忠的看法。 李元忠胸口起伏,显然是被气得不轻,但因高隆之那一番话,也不能再坚持九品中正不能动摇。 于是他转而向高澄进言,陈说官吏选拔的重要性,希望高澄在没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代替方法时,莫要轻易变更。 哪知这正中高澄心意,他当即对众人提出自己的想法:科举制。 “科举制?不限出身,以考试录官?” 众人所有所思。 其实考试录官并非新意,南梁已经实施了三十多年,关东数年前,高澄也曾在括检五万冒名官吏后,主持了一场录用考试。 高澄执政以来,位于洛阳的高氏义学有大量忠勇遗孤进学,其中不少人,年岁渐长,能够任事。 但他们与寒门学子毕竟只是少数。 第一次科举,无论考试内容,士族子弟占据多数是必然的结果。 当考试范围被公布,士族门阀所垄断的知识也能够帮助他们从容备考。 在广兴文教,培育足够多的寒门人才之前,无法改变政务上对士族的倚重。 因此,高澄先开科举,也是希望让天下人知道,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从而推动文教的发展。 高氏的特殊,决定了以六镇鲜卑武夫为根基的他们,不需要向隋唐一般无限向门阀士族让渡,使科举流于表面。 一旦等到这群鲜卑勋贵完成了向门阀的转变,再要创设科举制,难度就不是安抚几个河北士族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