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以,当时三国求和,他没有反对。 当然,他也没有赞同,只沉默着。 沉默可以是不赞同,但也可以是默许。 他当时的沉默,所有人都以为,他是不赞同,东陵同意三国的求和。 事实上,他是默许,默许东陵接受三国的求和。 他手下的兵,连轴转的打了半年,累了,也疲了。 当然,要是继续打,不是不能打,但当时的情况,无法让他再坚持下去。 谁的兵谁心疼。 他也心疼自己的手下,心疼他们的折损,也心疼他们遭到的,不公待遇。 前期,他手下的兵,上了战场的,一场仗打下来,顶天折损一成。 到后面…… 尤其是四个月后,折损一成已是最少的。 是高一场战役,他带着十万精兵冲锋,那一场折损了三成。 足足三万人! 还不是一场大战,就折损三万人。 他便知道,这仗不能再打下去了。 他手下的兵累了,也疲了,高强度、高频率的打仗,他们的身体已经到了承受的极限。 最重要的是,朝廷的补给,越来越慢,越来越少,越来越次。 如果朝廷能给他增新兵,给倾尽国力,拼死支持他打下去,他不是不能,把北庆、南越和西楚三国打服,甚至把这三国,变成东陵的国土。 但可惜的是,他身后的朝廷不支持。 他的皇兄,不想他继续打下去,默许朝廷某些人,克扣前线的粮草,也不再给他增兵。 朝廷不仅不给粮草,不给他增兵,甚至有意消耗他手下的兵,想要他把手中的兵,全部打开。 对手的坏,坏在明面上,并不可怕。 自己人的恶,恶在骨子里,恶在随时背后捅刀,这才是真正的可怕。 他知道,这一仗打不下去了,他的必须尽快结束战争。 不然,事情爆发出来,将士们的士气必将大受影响。 届时,东陵危矣。 但结束战争这话,不能由他提出来,甚至他都不能表现半点,不想继续打下去的想法。 结束战争这话,必须要由北庆、南越和西楚三国抽出来。 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