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 逼上梁山(下)(1 / 3)

下午三点,刘一鸣正在和许辉讨论建设全面工业体系的想法。

“陛下,这个想法有些不切实际。”许辉直白的说道。

“为什么?问题在那些方面?”刘一鸣问道。

他只觉得困难不小,投入很大,许辉会以这些为理由,否定这个想法,但是没想到许辉说不切实际。

“很多,或者说就一个——人口。我们的人口总数只有四千三百多万,如果算上阿拉伯人有近五千万,但是他们没多少工业人口。”

“我们维持着庞大的农业生产,为了尽量节约农业生产中的人力成本,我们又维持着一条庞大的汽车产业链,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兼顾国防工业体系,石油化工体系,人力已经捉襟见肘。”

“以已有工业体系为基础,向外延伸出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技术上并不困难,但是经过工业部门计算,维持现有农业规模,想要建设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至少需要七千五百万人才能自持。”

“当下想要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我们需要放弃几乎一半的农业生产,花费数年时间,总体而言,得不偿失。”

许辉一口气说了一大堆,核心就是人口问题。

“仅仅建立小规模的生产体系,用作技术储备呢?”刘一鸣听后点了点头,看着桌子出神。

有些东西要尽快做准备,以前能买到是因为整个世界联通不方便,且呈多极化分布、对抗。

这种情况下,即便发生战争例如南华和美国发生战争,二者也能从欧洲得到想要的东西。

而未来,国家之间的战争会逐步扩大,形成国家集团之间的碰撞,那时候的封锁更加全面,更加严密。

“我们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分两种情况论述,一种是仅仅由政府投资,小作坊式生产研究,并不会占用多大人力,几万人完全可以。”许辉早有准备,掏出本子。

“但是这种情况下,新生工业门类没有前进的可能,生产成本高,研发能力差,没有未来。”

“至于第二种,以工厂联合体为单元,开设中大型工厂,吸引部分投资,进行舆论宣传,并且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理论上渡过初生阶段后就能自行发展,

但是这样的工业体系需要十几万技术工人,上百万普通工人,还有庞大的市场,以及长期的亏损。”

刘一鸣明白这点,就如日本汽车的崛起一样,日本人为了支持国产汽车崛起,争相购买国产车,硬生生带着日系车完成原始积累,然后在国际市场中下层车型大杀四方。

刘一鸣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先小规模建设,以备不时之需。

毕竟万一有用,那成本都可以忽略不计,即便没用上,未来人口上来了,也能直接扩大,提供就业岗位。

“我们没有这么多闲置技术工人,实际上因为汉冶萍体系的需求,全国各工业部门都处于人力紧缺状态,学生刚刚考上中专以上学校就会被签约……”

许辉看出了刘一鸣的想法,委婉却坚定的拒绝了。

“你说什么?”刘一鸣听到后灵光一闪。

“我说没有这么多技术工人……”许辉以为刘一鸣想耍赖。

“不!汉冶萍,汉冶萍,对!”刘一鸣在桌子上翻了翻,找出一份简报。

“汉冶萍第一期改造工程已经展开,同时在青帝国全国各地也正在兴建矿山或者工厂,全是钢铁工业或军事工业,少部分机械制造业。”刘一鸣将简报递给许辉。

这份简报许辉看过,所以只是扫了一眼,他更关注刘一鸣的话。

“陛下的意思是,将基础工业门类放到青帝国?可是……”许辉觉得有些不对,又觉得正常。

不过是对外投资而已,没什么问题吧?

“对,反正已经建设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将南华无法建设的工业门类放到青帝国,哪里资源丰富,而且有着庞大的人口充做劳动力、提供市场。”刘一鸣点了点头,越说越起劲儿。

“当地生产可以解决运费,通过集约化降低成本,然后用较低的价格占领市场,形成闭环……”

“如何?”刘一鸣说完后看着许辉。

“这个想法很诱人,而且可操作性极强,具体需要咨询一下各部分的看法,但是陛下,我还有两个问题。”许辉想了一下,点了点头。

“第一,这样大规模建设,西方会不会反对。第二,这个工业体系的主要作用是向我们提供产品,如何保证这一点不会被阻碍。”

“与其说大规模建设,不如说是工业投资,他们也可以做,不管他们的,至于第二个嘛……加强军备。”

这就是工业投资,西方人不去做是因为没有那么大的魄力冒风险,也没有这么大的利益驱使他去做,并不会阻碍。

“当下海军需要面对三个方向的敌人,北方方面,我们的战略是在战争初期,将敌人挡在澎湖琉球一线,不敌可退往吕宋群岛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