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三章 刘浩然的所见所闻(2 / 3)

困问题,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只有大家解决了基本的贫困问题,手里有1定家底了,他们才会认真的去思考未来的问题。”

“我们推行艰难的各项措施也就能顺利实施下去。”

刘浩然鼓起勇气,看着2人。

刘1鸣和许辉对视了1眼,刘1鸣眼中有1些欣慰,许辉则是频频点头,但是2人都不说话,只是眼神交流。

刘浩然紧张的等待着,就像等待最终判决的犯人1样紧张。

刘浩然即便是皇太子,但是也不知道很多事情,例如华夏帝国现有的机械化师和重装集团军,更不知道他们的战斗力。

他不知道华夏帝国能不能快速实现战争胜利,不过他知道,华夏帝国远远没有出全力。

华夏帝国现在有4十多个军及十几支直属总参谋部的师级部队,总计现役军人约2百万人。

而前线,也就是阿拉伯战区,只有2十多万军队以及1些后勤人员和预备役人员,总计3十万人。

而且,前线的部队,并不是最精锐的部队,即便是强大的第3、第5等师级部队,其中不少军官都被拆走了。

刘浩然看过1个国防部的战争报告,华夏当下可以出动超过1百万人,极限状况下出动1百5十万人,于阿拉伯战区进行战斗。

当然,刘浩然根本没看懂后面的各项前置条件,例如征用所有船只用于后勤运输或统1的工业原材料运输。

相当于就是战时经济体制,能用,但是代价很大。

刘浩然只知道,如果能增兵1倍,那至少能尽快击败奥斯曼人,减少花费。

“浩然啊,你知道我们垫付的3百亿军费,是怎么来的吗?”许辉没有直接回答刘浩然,而是问道。

“1部分是税收,不过听说大部分来自债券,既然民众买的起债券,发行建设债券也可以。”刘浩然知道1些。

在他看来,债券有人买,证明华夏帝国有底子,让这些钱用去建设比拿去烧掉更有价值。

“是的,债券,这些债券的最大认购人,是咱们的央行,其次是各帝国国有银行,然后是外国银行,最后是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这部分,约8十亿元,本土也就是华夏帝国全部,认购数额约为十3亿元。”

“剩下的都被美国吃掉了。”许辉微笑着看着他。

“为什么?”刘浩然眼睛突然变得茫然,不太理解这是什么意思。

外国银行和市场认购,他能理解,但是自己发行债券,自己购买,他想不通。

“这是1个很复杂的金融问题,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如果你想学,我可以安排你去财政部和财政大臣1起学习,反正孙载之也要学这些。”

“你现在只需要知道,除去我们自己投入的部分,债券市场中的所有认购,都是因为他们相信我们能赢得战争。”

“这给了他们信心,而你发行其他债券,是否能募集到足够的资金,是1个问号。”刘1鸣没让许辉给刘浩然解释。

与其说给他听,不如让他亲身去体会,不然永远是似懂非懂。

“至于战争和建设问题,其实和平衡的问题本质上是1样的。”

“我们知道,华夏帝国目前的不平衡问题有多么严重,所以孙载之才会成为下1任首相,在战争结束之后上任。”

刘1鸣解释道。

“战争结束之后?”刘浩然听到这儿大概明白为什么孙载之是下1任首相了。

不是因为许辉干的不好,我不是因为孙载之有多强,而是因为孙载之是华夏地区出身,而许辉是南华地区出身。

政治往往伴随着派系,因为华夏帝国过于宽广,自然就出现了地域派系。

让孙载之上台,也就意味着要进行华夏地区的开发。

目前这1届内阁,虽然增加了几个华夏地区的大臣,但是他们的影响力太弱了,加上处于战争时期,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

反而是由于战争原因,国防部推动着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重工业建设。

不过也就如此了,其他大臣更倾向于发展东南亚地区,这里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

亦或者阿拉伯地区,能源充足,距离欧洲近。

这两个地区发展起来更容易更方便,成果也更好。

如果不进行1次有效的调整,这种情况不会改变,而调整也不能太过,比较目的是开发华夏,而不是放弃其他地区。

所以,平衡就凸显着其重要性,特别是1个华夏派系的首相上台,尤为重要。

“你应该懂的,这样吧,你先去准备,1边继续调查华夏地区的各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