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杀父之仇的典故,其实还有延伸,只是也属于道听途说,未入史册。 相传元朝统治期间,老人一到六十岁就要进砖打墓中等死。 但有一汉人县尉,极为孝顺。 他父亲到了六十岁的时候,不得不进入砖打墓中等死。 但在建造中,他悄悄的留了窟窿,每日就从这个窟窿中送饭进去。 后来这个县城出了一件怪事,粮仓内的粮食都被吃光了,就连去查粮仓的衙役都只剩下骨头渣。 现在谁也不敢靠近粮仓,前几天试着往里面赶了两头牛,今早上去看,也只剩下骨头架了。 可肯定是出了吃人的东西了,县令下了命令,让县尉尽快解决,要不然就撤职。 县尉贴了黄榜出去,谁要是能接的了黄榜,重重有赏。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黄榜贴出去没多久,就有很多乡里勇猛壮士,揭了黄榜,去粮仓大战怪物。 可结果这些人全都是一去不回,要不就只剩下骨头碴子。 县令跳脚骂人,说要砍了县尉的脑袋。 县令是蒙古人,汉人县尉惹不起啊。 可是他哪有什么本领去灭这吃人的怪物,一连几天都是愁眉苦脸。 也因此,他有一天甚至忘记了去给老爹送饭。 当他急匆匆送饭去之后,他老爹就看出他有心事,就连续追问了好几次。 本来县尉心想,黄榜都解决不了,你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会有办法? 但父亲既然问了,他也孝顺,就原原本本的都回答了。 听完这事后,谁知道老人竟然真有办法。 他从送饭的小洞里,推出来一只黄花色的小狸猫,这是他儿子怕老人一个人憋闷,送来陪他的。 因为营养不良,显得很瘦小,焉了吧唧的。 老人让儿子明天拿着这个小猫,进了粮仓之后,往粮仓内一扔,这件事就解决了。 县尉心想,这不是开玩笑吗?那么多人都解决不了的怪物,这只小猫就管用? 但是他孝顺啊! 再加上县令一个劲的催,他无奈之下,把小黄狸猫揣在袖子里,然后一路到了粮仓。 粮仓的门黑漆漆的,里面什么都看不见,县尉是硬着头皮,一步步挪到了里面。 他听到吱吱一声之后,抬头一看,我了个天啊。 一只如同牛大的硕鼠,长着血盆大口,露着灰黄色长长的獠牙,正对着他龇牙咧嘴呢。 原来这老鼠在粮仓日久,吃的肥了,竟然成了精。 后来又吃了人肉,渐渐的越来越大,到最后眼睛都红了,谁也克制不住。 那些人哪是他的对手,全被他祸害死了。 这县尉吓得差点瘫了,幸亏他还记得他爹说的话。 之所以还能记住他爹的话,因为他孝顺啊! 于是他把袖子一抖,小黄狸猫噌的就跳了出去,一改那蔫了吧唧的样子,全身毛都炸了起来。 喵喵…… 那小黄狸猫朝着硕鼠一声声的叫,刚开始那硕鼠还有点气候,但很快就开始害怕了。 这是天敌,自然界的法则,一物降一物! 那硕鼠随着小黄狸猫的叫声,一点点的缩小。每叫一声缩小一寸,渐渐,缩的越来越小。 等到那硕鼠缩到正常大小的时候,小黄狸猫喵呜一声就扑了上去,一口就咬断了硕鼠的喉咙。 于是,硕鼠这一害,彻底铲除。 那时候人们还有英雄情结,县尉的事情广为流传,渐渐的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舆论影响。 最终惊动了元朝的统治者。 上面派了人来询问事情的究竟,县尉不敢隐瞒,把自己私藏父亲的事情说了出来。 后来朝廷中分成了一派,一派是主张杀了县尉,因为他私藏父亲,这对元朝的统治不利。 还有一派,则认为老人到了六十岁,还是有用的,不能再活活饿死,应该让他们自然生老病死。 最终,在民间的舆论下,元朝统治者决定,废除老人到了六十就必须被送到砖打墓中的规定。 这样的故事,明显带着元朝戏剧的那种浪漫英雄色彩,这可能也是百姓被压制,心中意y出来的故事吧! 就比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历史上确有其事,只可惜窦娥最后并非是父亲替她沉冤昭雪,而是一直沉冤下去,是后人替她平凡的。 言归正传!
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今夜不眠(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