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4 / 5)

能吊 , 有何惶恒 ?“

县令拾头 , 眼有泪光 :“ 这里是卑职的家乡 , 自先秦便已经置县 , 没有痒气 , 真的没有 。“

中原任官需要避开祖地 , 但在岭南等较为艰苦的地方 , 往往由当地士子担任县中官吏 。

李靖帮助冯盎扫灭岭南不服的酋帅 , 中原颇负盛名的大儒薛道衡前来岭南执行教化 , 岭南士子人人欢喜 。

当初江左不也被中原鄙夷 ? 江左既已繁荣 , 是该轮到我们被重视了 。

坏事传干里 。 大唐新任命的都督因岭南多疗气对陛下毁诺一事被薛道衡等人知

晓时 , 也迅速传遍了岭南官吏的耳朵 , 继而岭南汉人豪强们都知晓了 。

他们期盼大唐对岭南资源倾斜 , 让岭南也成为如江左般繁荣之地 。

虽然他们知道很难 。 岭南多山 , 治理困难 , 粮食产出也不容易 。 但岭南几百年来有无数士子南迁至此 , 即使比不过岭南 , 他们也希望摘掉自己头上蛮夷的帽子 。

他们也读四书五经 , 也拜儒家先贤 , 也戴着头冠穿着广袖 。

岭南有诸多城池 , 城池外百姓耕种有序 , 城池内商贩井然有序 , 书院中士子读书声朗朗 。

一代一代士人或自愿或被迫来到岭南 , 一人留下一道痕迹 , 岭南道也不可能是完全未开化的模样 。

刚以为家乡会有改变 , 却被朝中公卿狠狠泼了一盆凉水 。 岭南士子心里怎会不惶恐 ?

岭南士子也能自荐科举 , 进京赴试 。 他们还以为 , 中原人已经要正视他们 。

朝堂公卿仍旧鄙夷他们 , 不愿意给予他们回归文明正统的希望吗 ?

李玄霸微笑道 :“ 我此次来岭南道 , 正是为了解决朝中对癌气畏惧一事 。“

他把曾说过的关于癌气一事 , 又简略地说给了这位可能不曾在历史中留下任何痕迹的县令听 。

大唐有许多不会在历史中留下痕迹 , 但会在当世水土上 、 当世百姓心中留下痕迹的官吏 。

这位县令不是唯一 , 是其中之一 。

说完疗气的事后 , 李玄霸又提起了岭南的经济现状 。

他不懂种田 , 只能凭借粗浅的印象 , 问县令可否开辟梯田 , 当地水稻种植是否顺利 。

他又说起长安要重新打通汉朝丝绸之路 , 现在大船已经能下海了 , 他在中原就见过海商 。 岭南靠海 , 是否能在海上开辟一条丝绸之路 , 让无法种田的人靠着经商致富 ?

“ 若能种地 , 自然种地为先 。 但如果地种不了 , 总不能把人活活饿死 。 渔猎与经商也没什么区别 。 陛下不鄙夷商贩 , 只是要控制商贩 , 不让追逐钱财移了百姓淳朴的性情 。“

“ 你们赚到钱财 , 雇佣山里的人开辟田地 , 扩展城池 。 等田地增加 , 城池扩大 ,

山中蛮夷肯定也愚过更好的生活 , 愿意下山居住 。 这何尝不是一种教化 7“

“ 陛下已经是北边胡人的天可汗 , 他也当是南边夷人的天酋长 。 将来外夷从海上丝绸之路向陛下朝拜 , 你们岭南道当是他们对大唐印象的第一窗口 , 不可轻忽 。“

李玄霸细细说起自己的计划 。

有些计划连空中楼阁都不是 , 只是一张勾勒了几条线的简陋草图 , 是电脑里刚创建的文件夹 。

但对县令而言 , 这已经足够了 。

胶王殿下对岭南的未来有展望 , 这对他们这群看不到希望的岭南士人而言就已经足够振奋了 。

县令确实是能吏 , 无论是水稻种植 , 还是海商往来 , 他都接触过 , 有见解 。

或许他的见识浅薄 , 读的书远不如中原士子多 , 连大儒注释的书籍也是薛道衡教化岭南时才第一次看到 , 但他所说的事都是自己亲手尝试过的 , 他提出的建议可能粗陋 , 但都实用 。

李玄霸没有实际操作过 , 但他从信息大爆炸时代而来 , 又南下打工多年 , 对广东福建都很了解 。 他与县令交谈时 , 仿佛就是个岭南道本地人 , 对岭南道的了解之深连冯盎都惊讶 。

“ 拂林和波斯的战争波及了海洋 , 拂林和波斯的商人只能走陆路 , 所以海上丝绸之路走不通 ? 没关系 , 他们越是混乱 , 我们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就越容易 。“

「 交州以南有个叫占城国的小国 , 百姓很擅长种植水稻 ? 怎么有点耳熟 …... 啊 ,

占城稻啊 , 我知道了 , 我会派人前往打探 。 十几年前颜七郎去南海打探时 , 还是太仓促了 “

李玄霸回头 :“ 颜七郎 , 你还能再当一次豪商吗 7“

胶王府长史颜真拱手 :“ 殿下有令 , 我当多少次豪商都行 。“

李玄霸道 :“ 等我去交州探探情况 , 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