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官员的翻云覆雨手(1 / 2)

安南可能会通过割让部分地盘以争取时间,但让他们出钱,那就有些“异想天开”了。

朱允炆没指望与胡季犛签署不平等条约,按照历史记载,胡季犛心狠手辣,颇有手段,向来自负,似乎在他眼里,安南就是天下第一,其他都是垃圾。

不过有这种思想也很正常,毕竟井底之蛙,不知天地之大。后世的他们不也狂傲过,结果不一样被收拾得服服帖帖。

这群人就是欠收拾,好好说话对他们没任何用处,他们只相信拳头。

礼仪之邦的束缚害死人,宽宏大量也会害死人,所以朱允炆决定不做老好人,丢出一个安南无法完成、无法实现的条件,不是为日后开战找借口,而是为了逼迫安南不得不应战

在朱允炆一面处理安南、曹国公府问题的同时,山西百姓已从最初的不安,逐渐安稳下来。

各地贴满告示,此番山西移民朝廷不做强制要求,即不会强行摊派人数,迁移百姓离开山西。

虽然无数百姓对此有些不解,甚至有些怀疑,但眼看着朝廷移民消息传开一个多月,无论是府还是县,都没有听闻强令移民的事。

军士没有调动,衙役没有行动,让百姓悬着的心放松下来。

忻州的一户地主黄矩四处安排伙计打探,确系朝廷不会强制迁移百姓,便彻底放心下来,为了安慰自己惶恐的心情,于是花费了一千八百两银子,在忻州城外买了一座荒山,打算修建一个庄园,再纳两房妾。

黄矩找来五百余民工施工,却意外发现荒山之下竟埋藏着大量的煤炭,而且还十分便于开采。

对于煤炭的价值,黄矩自是清楚。

考虑到朝廷正在疏浚会通河,而忻州又有沱河,可以直接通向青县,而青县又是京杭大运河的枢纽,自青县南下,便会进入会通河。

一旦将煤炭开挖出来,运抵京师或北平,将是一大笔财富。

黄矩连忙召集宗族之人,将煤矿的事说了个清楚,然后对老太爷、二伯、四叔商议道“晋商之中,常家、侯家、乔家皆已名声在外,俨是晋商之首。我们黄家只不过是小富之家,一直无法与其争锋,眼下天赐良机,若我们开出煤矿,定可让黄家富贵,可成大商之家”

黄老太爷黄甸已年近八十,虽白发苍苍,尚耳聪目明,听闻黄矩之言,便问道“这煤矿之下能有多少煤炭若我们铺张开来,却只是少量煤炭,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黄矩看着担忧的老太爷,连忙保证道“我已找过老师傅确定过,这煤矿规模很大,日采万斤,十年不会枯尽。”

“果然”

二伯黄亮惊喜地问道。

四叔黄祥也站了起来,一脸期待。

黄矩重重点头,道“绝不会错,按照打探到的消息,寻常煤炭百斤估价一两三钱,我们这一座煤矿煤质出色,黑烟少,燃热高,最少可一两四钱乃至一两五钱。”

黄甸老脸满是笑意,欣慰地看着黄矩,道“你大伯与父亲走得早,幸赖二伯与四叔关照,你

也是一个重情义的人,这件事你做得对,将生意做起来,给子孙一个基业是好事。”

黄矩含笑道“这件事想要做成,关键不在于煤炭开采,而在于商路能否打通。眼下朝廷发出文书,希望于山西移民五十万进入北直隶等地,孙儿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

“哦,何解”

黄甸疑惑地问道。

“老太爷,朝廷文书写得清清楚楚,凡是移民之人,皆分有土地,而且税赋减免,最重要的是,儿孙上学堂免费,日后科举也会多加照料。如此条件,足以让人心动。我们黄家世代非农即商,罕有入朝为官者,大伯家的三伢子是块读书的料,若响应朝廷政策,主动迁移北直隶,可是一件大好事。”

黄矩自信地说道。

黄亮眉头紧锁,这件事不是商议过,全家族都不分开,不迁移。

不等黄亮发问,黄矩便摆手道“二伯且先听小侄细说,响应朝廷之策,对三伢子是个机会,若他日三伢子入朝为官,我们黄家也算是出过读书人,门楣光耀。其次,三伢子若去北直隶,可主动提出所去之地,此时无人响应朝廷,若我们主动请缨,朝廷定会考虑。”

“若可安排至大运河附近,日后岂不是可以成为我们黄家商道的一个据点,无论往返,皆为便利之举。若三伢子不入官场,也可作为我们黄家在北直隶的话语人,操作生意,不也是上上之策”

黄亮陷入思考之中。

老太爷黄甸深深看了一眼黄亮,道“黄矩说得不无道理,眼下朝廷虽未强求移民,但新皇帝下了旨意,就不会轻易收回。若我们把握先机,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若如此的话,可不能只让三伢子去北直隶。”

黄亮忧愁地看着黄甸。

黄甸明白黄亮的话,他想要陪着孩子一起移民。若他离开,恐怕将是永别。毕竟自己上了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