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没钱,拉赞助啊……(2 / 2)

宫去。

虽然自己不清楚后来人怎么将瘗鹤铭的残片弄出来的,但想来也不可能是去东海打捞去,既然不在海里,那一定就在江里,不外乎费点人和事。

办它

为了中华书法界的“大字之祖”,为了这一份艺术瑰宝,为了这一群书呆子当教书先生

“重赏你看看,这是长江,长江”

孙举文大声喊着。

朱允炆平静地点了点头,道“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我还是分得清楚的,怎么,长江就没有人敢下水”

孙举文想要发怒,被张博志拉住。

张博志看着朱允炆,摇头叹息道“长江水凶险难测,现在看着没多少危险,风平浪静,水底可是吃人的。寻常人怎么可能为了一点钱财而冒性命之危。”

朱允炆了然地点了点头,道“那就是钱没给到位,请不来水性精熟之人是吧看你们优哉而来,又无随从,应是本地之人吧,说吧,什么价可以请来高人。”

孙举文、张博志对视了一眼。

两人在镇江也算是饱学之士,对书法一道更是痴迷。对于瘗鹤铭的丢落江中扼腕

叹息很久,也曾动过找人打捞的心思,只不过寻常人根本就是骗钱而已,到不了江底就冒了出来。

而一些水性特好的人,他们不是被商人圈养,就是随时听候官府征调,或是自抬身价,或是畏惧江底暗涌,轻易不卖力。

可是就算是他们卖力,以孙、张两家的财力,根本请不动这些人。

“五十两。”

张博志有些无力。

五十两,似乎不多。但对于寻常书生之家,这个数字已经足以让他们无法承担。

要知道十两银子,足够寻常的五口之家一年花销。

像是一些电视电影里,一些百姓动不动就能拿出几十两,这基本上都是骗人的,几十两银子很可能是一家人一辈子的积蓄,谁可能一下子拿出来。

朱允炆微微皱眉,这个数字确实不少,和过年捞个尸体要几万差不多了。

虽然朱允炆不缺这笔钱,但解决问题,不一定需要自己掏腰包嘛。

“你们就没想过找人拉一笔赞助费”

朱允炆问道。

“何为赞助费”

张举文与张博志愣住了。

宁妃忽闪着眼睛,若有所思地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笑道“这普天之下,对瘗鹤铭所在有兴趣的人很多,无论是朝廷大臣,还是一些士绅,亦或是各地名门望族,对此总会有些想法。你们就不知道书信几封,告知对方,现在瘗鹤铭就在江底,只要略尽绵薄之力,定能让瘗鹤铭重见日月,到时,刻其功德名于瘗鹤铭一侧,岂不是美哉”

张举文看向张博志,不雅地张着大嘴巴。

张博志猛地拍手,赞道“我们为什么就没想过如此”

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自己是文人没钱,但不意味着其他人没钱啊。

现在的内阁大臣解缙不也是一个书法大家吗他虽精绝小凯,但行、草皆佳,尤其擅长狂草,以他对书法的热爱,未必不愿意出一笔力啊。

至于将消息传到解缙手中,那也是容易的,毕竟都是在文化圈混的,谁不认识几个朝廷里混饭吃的,哪怕是打过一次招呼,见过一面,那也算关系。

就算找不到解缙这个大人物,那不是还有一堆小人物可以去联系的

找到人,拿到票子,请人去江底摸寻,事情不就解决了

朱允炆看着惊喜莫名的两人,道“看来两位早晚会成为我的教书先生。事情就这么办吧,若是打捞不出上,我会另想办法。取五两钱钞给他们,权当我为瘗鹤铭出世出点力吧。”

薛夏取出了五张崭新的大明钱钞,递给张举文、张博志。

两人看向朱允炆,都没有推辞,而是选择了坦然收下。

张举文感谢之后,道“尚未请教小兄弟姓名,他日是瘗鹤铭出世,我等也好刻名于此。”

朱允炆哈哈笑了笑,转身带着宁妃便准备离开,挥了挥手,背对着两人道“想要知道我的名字,那就等瘗鹤铭出世之后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