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人“玉米者,当为第六谷,亩产与稻相当,二至三石;土豆者,亩产少者十石;番薯者,亩产少者十五石”
李宝手微微颤抖,一拍桌案“这,这简直是胡说八道,你确定没看错”
李淳仔细看着建文报上的字,点头“爹,没错啊,建文报上写的就是十石、十五石。”
“一派胡言”
李宝踢翻了一旁的凳子,愤怒地喊“朝廷怎么能放空话,在这报纸之上大放厥词。我老汉治田二十年,从未听闻过还有亩产十石的农作物,他们一定是在骗我们”
李淳看了看落款的名字,对愤怒的父亲说“可这是内阁大臣杨士奇写的,上面两篇,是建文皇帝与内阁大臣解缙所写”
李宝冷哼“杨士奇咋啦,皇帝咋啦,他们种过地吗还亩产十石,简直是愚弄我们”
李淳也有些难以相信世上有如此巨大产量的农作物,可杨士奇、解缙的人品是立得住的,何况还有建文皇帝,他可是天子,若是公然撒谎,来一个“亩产戏百姓”,那是很失民心的事,作为一代英主,绝不会做出这种事。
除非,这个数据是可靠的。
李淳看着气呼呼的父亲,低声安抚“会不会是郑和和大哥他们回来了,告诉了朝廷这些消息,然后朝廷才刊印出来的”
长达近五年的远航,估计是跑到天边了吧,弄点神奇的东西回来也应该合理吧
李宝顿时噎住。
是啊,朝廷迟迟没有发消息,也没有公开郑和水师船队的使命,直至郑和快到金陵的时候才刊印出来,公告天下,本身就有着求稳、慎重的意味吧。
难道说,这是真的
可世上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巨大产量的农作物,恍惚,如梦。
御史董镛看到建文报的内容,瞪大双眼,连忙跑去都察院,去找戴德彝和练子宁,一到里面,发现已来了不少人,议论纷纷,无外乎是郑和、新型粮食、超高产量的事。
一个御史喊“内阁如此轻佻,乱写文章,扰民误民,当弹劾之”
另一个御史接茬“内阁焉知粮食产量,虚报夸大诸位,我朝竟出来两个不食肉糜的阁臣,我等若不弹劾,岂不是枉做御史”
戴德彝盯着建文报上的内容,阴沉着脸一言不发。
练子宁也没有理睬众人的嚷嚷,对戴德彝说“皇上、两位阁臣联名发文,这本就是不同寻常之事。虽这里有夸大之词,令人难以置信。然虑及内阁稳重,皇上远见,加之郑和水师船队回京不远,这文章怕是虚不了多少。”
戴德彝抬起头,看着练子宁“你听闻过亩产十石”
“没有。”
练子宁坦然。
戴德彝继续问“史书中可有亩产十石的记载”
练子宁摇头,从未有过。
戴德彝面色严肃,将建文报递给练子宁,起身道“亘古不曾有过,难道到了我朝就有了若真是如此,给郑和封个圣人,哪怕是给郑和水师所有将士都封个圣人,我也认了可就怕这文章作假”
练子宁将报纸放在一旁的桌案上,淡淡地说“解缙与杨士奇哪个不是珍惜名誉之人皇上更在乎民心,若没有十足把握,这报纸能刊印出来你要知道,外面可都卖疯了,一报难求,其热度较之大阅兵还甚”
戴德彝在意的就是这一点。
一方面是无法认可的超高产量,惊人惊世,无法令人相信。
一方面是内阁与皇上的亲笔文章,字字千钧,无法不让人相信。
极端的认知冲突,令人陷入苦恼。
震惊世人的建文报,在这一刻引动了京师,无论是百姓、商人,还是士子、官员,都被郑和的使命,神奇的新粮种,巨大的产量给震撼。
若不是内阁大臣、建文皇帝的署名在这里挂着,估计建文报能被人给骂死。就这样,还有几千人跑到宣传司询问是不是刷印错误,哪里有亩产十石的
伴随着争议,消息传播的更快了。而郑和水师的伟大使命,也被赋予了超越世俗的神圣性,他们是为了世无饿殍而远航,是为了所有人吃得起饭而远航,是为了天下苍生而远航。他们的牺牲,是为了大明江山,子孙后世,千秋万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