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四章 证物(1 / 2)

一番话连讲解带演示,连理论带实践,也让众人不得不服气。

张宗宪鼓起掌来“厉害厉害,好些以前想不透的地方,原来是因为这样。”

大家也跟着鼓掌,李鉴辰说道“所以说啊,大家还是要多交流,我们新岛华人也是非常喜欢这些东西的,有机会小周先生也去新岛给我们的爱好者们讲讲课。”

周至连连摆手“这些都是启老告诉我的,我所知也不过是皮毛,书法和他们相比更是天壤之别。”

“不过启老对推广书法之道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如果李公有意邀请启老的话,我倒是可以帮忙敲敲边鼓。”

李鉴辰大喜“那我们可就说好了,到时候你可得帮我,不许推脱。”

侯钟晋说道“还是先说回到大日经上来吧,按照周先生的说法,就是书法风格上来说,其实和晋代二王书风还有差异”

“是。”周至说道。

“那周先生为何断定其为真品呢”

“首先我们要强调一点,与晋代二王书风差异很大,也不能就说不是唐代真迹。”周至说道“中国古代书法可以效法的很多,比如钟繇,比如卫夫人,远还有诸多汉隶秦篆,对于书法大形成期的唐代来说,并非只有二王可以效法。”

“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情如潮涌,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行笔不顾工拙,不少笔画纯以笔肚抹出而无薄瘦之弊,干笔众多而无枯涩之嫌,所谓干裂秋风,和润春雨,苏东坡评价不求为佳乃佳,又还有多少二王书风在其中呢”

“而我们细看这幅大日经,恰恰也和祭侄文稿有些相似,用笔比晋代粗拙,而章法在行草和大草之间,富余变化而法度俨然。”

“这就是典型的唐书风貌。作品和作者的年代,是完全符合的。”

“当然了,以我的水平也就这样了,还达不到靠书法就能鉴定真伪的程度,我的把握来自这幅作品的用纸,就是刚刚安宅先生已经说过的,蜀中硬黄蜡纸。”

“唐代纸本,要保存到今日是非常困难的。”安宅英一提出疑问“不知道小周先生是根据什么,就判定出大日经所用的纸张,就一定是唐代着名的硬黄蜡呢”

“之所以能够如此确定,是因为一件着名的文物。”周至笑道“一件在历史上有着明确记载,以硬黄蜡纸为载体的确实文物。”

“有这样的文物吗”安宅英一问道。

“有,它就在辽宁博物馆,唐摹万岁通天帖。”

“万岁通天帖,又称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武则天时期,王羲之后人王方庆,将王氏一门二十八人十卷法书真迹,献给皇家,武则天将之交于弘文馆,命高手钩摹留存。这是传世勾填最为精到,年代最为确切,真迹来源最为可靠的二王法帖。”

“其后真迹佚失,仅存一卷摹本传世。”

“为了摹拓该本,唐代弘文馆研究出了晌拓之术,就是后世着名的双钩填墨法。”

“这种方法,要用到上品的黄蜡纸张,覆盖在作品之上,在晌午的时候张于窗前,人于室内,利用日光拓写作品字迹的外缘,是曰双钩,然后填充墨色,如此便可以得到亚真迹一等的高档拓品。”

“这是我国古代为了保存复制名家书法作品发明的最佳办法,然历史也有记载,所谓晌拓历代皆可为,总以硬黄蜡纸所摹为最精。”

“硬黄蜡纸是唐代较名贵的艺术加工纸,产于蜀中,纸上均匀涂蜡,使纸具有光泽莹润和半透明的效果,用于书画作品摹本的制作是最佳。”

“唐代皮日休有一首石榴歌,其中便有流霞包染紫鹦粟,黄蜡纸裹红瓠房一句,用黄蜡纸来形容石榴内层皮色,这既能够说明硬黄蜡纸在当时的名贵,也能够给我们重要的颜色和质地的参考。”

“这批珍贵的书法贴子,以硬黄蜡纸摹拓完成之后,弘文馆便将之集中到了一起,装表成卷轴,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万岁通天帖。”

“王羲之墨迹没有原作流传,这幅钩摹本就被称为下真迹一等。本身钩摹精妙,不仅较完整的保留了王羲之的笔韵和灵魂,甚至将原作中的缺损都钩摹出来。”

“更具价值的,是它有明确的勾填年代记录,且新旧唐书均有对王方庆献帖的记载,来源非常可靠。”

“除此以外,该贴历代传承有序,历次装表还增加了唐代到清代的收藏记录,包括岳珂,文徵明,董其昌,项子长等名家的题跋。以及乾隆等皇帝的印章。”

“而董其昌还特别在跋文中指出,该贴的作成,非唐代名手钟绍京莫属。”

“因为战乱,该贴遭遇两次火烧,剩下的残卷底部都能够清晰看到火烧的痕迹,说明其经历过的磨难。”

“这个贴子后来被溥仪带去了东北,藏于大白楼内,好在不久东北全境解放,万岁通天帖几经流转,最后埋没在了部队用的作战地图和计划档桉中。”

“时任沉阳军区副政委的周桓不经意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