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特使抵达(1 / 3)

虽然距离不远,但安森还是花了足足三天时间才从长湖镇返回白鲸港市议会。

除了因为道路问题耽搁的时间,主要还是因为要趁机巡视下军团农庄的推行进度;这可是事关风暴师是否能在新世界站稳脚跟的重要不动产,比什么“秘密金矿”和“自由贸易”都重要一万倍。

食盐,燃料,粮食这些才是新世界最最坚挺,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赔钱的硬通货。

粮食不用多说,大部分地区都只能勉强自给自足,富饶的粮产区总共只有两三处而已。

一旦殖民地间的争夺战爆发,帝国和克洛维谁能稳住粮食供应,确保后勤不出现大的问题,谁就能拥有更持久的战斗力,更能争取到各殖民地的民心,由此得到更加充足的粮食供应变成一场赢家通吃的游戏。

食盐也是一样,新世界虽然靠海,但天气太冷日照时间也太少,哪怕煤和木炭很廉价,制盐的成本也极高。

这方面安森就没什么好办法了,只能寄希望于保住和北海三国的食盐贸易千万别出事;因此他必须想办法拉拢北海三国的殖民地,用利益共同体的方式将对方拽上贼团结到统一战线之中。

当然,任何完美的计划都必须有应急方案:所以安森一边在催促白鲸港商会扩大食盐贸易,临时抱佛脚的囤囤货。

另一边,塔莉娅麾下那些卢恩家族的办事员们,已经悄悄在白鲸港靠海的地方修建制盐厂;规模不大,工艺也相当粗糙,但关键时刻应稳定白鲸港民众的情绪绝对是足够了。

谈到工艺,这也是安森最头疼的地方:无论是本土还是秩序教会,在“技术扩散”的事情上都卡得死死的,从冶炼到制造业,哪怕想给白鲸港的资源行业搞搞技术换代都做不到,更别说产业升级了。

唯一不受本土限制的技术扩散,只有农业和造船业;但后者规模太大,不是白鲸港能搞得起来的,暂时也没这个必要;前者见效缓慢,至少要半年才能出成果。

但再慢也比没有的强,何况农业对白鲸港同样至关重要;因此在引进移民的时候,安森特别要求埃里希想办法弄到些农业方面的专家;水平无所谓,甚至只是经验丰富也行。

鉴于某个真正能够让粮食大幅增产的“黑科技”,有可能还躺在某个圣艾萨克的笔记,或者被秩序教会全盘接收的“求真宗”资料库里,想提高粮产量暂时仍只有扩大生产和增加劳动力这两种方式,因此军团农庄的建设计划就显得至关重要。

巡视的结果让安森相当的满意作为法比安之后接手负责人,诺顿克罗赛尔中校展现出了不同于近卫军风格,更像是“农业公司”的管理模式。

他将任务重新做了细分,规定了每天大致的劳动时间和最低劳动量,并让负责农庄的部队以半排为单位,轮流担任“监工”给所有人做绩效,对超额完成工作的人予以表彰而且提高生活待遇,每周的第一名能享受砂糖和额外的酒精供应,使用中校军官的私人浴室。

这过于令人眼熟的做法一度让安森十分好奇他的履历,在让小书记官查阅了军官档案后,发现这位诺顿中校曾经跟父亲在北港做过段时间的小生意,据说虽然只雇得起三名工人,效益和隔壁十几个人的大作坊也相差无几。

于是安森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曾经的小诺顿手捧笔记本,坐在板条箱上,用“提成”,“奖金”,“事业”等等意味不明的词汇,让三个可怜的短工拼命干活,抢着为他们的小老板奉献的画面。

在“诺顿克罗赛尔模式”下,军团农庄的后续建设虽然不像法比安负责时那样迅速,但却能在放慢速度的同时保证质量,并且这种质量还是可持续的。

而且因为要征讨长湖镇,风暴师抽调走了几乎全部的人手,留给他的只剩下从各个小殖民地迁居到白鲸港附近的移民。

当初为了让这些人能自愿离开他们努力经营的殖民地,白鲸港开出的条件是很高的:有房,有工作,衣食无忧。

听上去不多,但当这个数字变成四位数乃至五位数之后,成本就变得很恐怖了。

对于这些承诺,拼命压缩成本的诺顿中校用另一种形式给了他们土地。

风暴师确实无法立刻给所有迁居的殖民者们提供房子,但可以给他们提供土地和材料,自己搭建房子,并且宅基地归私人所有;同时在得到了军官团的集体意见后,所有被风暴师雇佣的农民在工作满一年后,自动“入股”所属农庄,享受低阶军官级别的收益。

考虑到大多数士兵其实根本不会参与耕种劳作,这等于风暴师直接将这批移民变成了终生制劳工,拆算掉成本之后,压在这些人身上的税收高达五分之三而且他们竟然还挺满意。

至于为什么,按照诺顿中校的说法其实一点也不神奇:大多数的移民虽然都有很强的冒险精神,但那主要是针对刚刚抵达新世界的部分殖民者而言;对于已经打拼了五年甚至第二代,第三代殖民者,他们追求的其实是稳定。

稳定的工作,稳定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