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纳克希尔之乱(1 / 3)

说实话,虽然惊讶归惊讶,但当这件事发生在某位家身上的时候,安森甚至找不到一丁点儿不对劲的地方。

有德拉科出没还没倒过大霉的地方,自己到现在一个都没见过。

他去橡木镇,雷鸣堡被围;他坐车,车上必有命案;他到首都办事;一场暴动摧毁半个克洛维城;远遁前往伊瑟尔,十三评议会集体送了人头;坐船前往白鲸港,半路撞上绿龙号……

所以因为德拉科出使北海三国导致对方爆发内战,这件事合情合理吗?

合理,简直太合理了。

不过调侃归调侃,该弄清的事情还是要弄清的;北海三国虽然对旧大陆属于边缘地带的局外人,通常以克洛维的狐朋狗友或者帝国的忠心走狗形象出现,在大战略部署上不管效忠哪一方,结果大概率都是划水,免得和敌人间伤了和气。

但那时在旧世界…放到新世界,三大王国对刚刚成立的邦联来说都是绝对的庞然大物;别的不说,只要断绝食盐贸易,就能用一个冬天让邦联上下半死不活。

首先,爆发内乱的国家是纳克希尔王国。

这正是德拉科此行的目的地,也是北海三国中综合实力最强的一个;控制着三国中最大的贸易中心纳克希尔港,并且借助临近海峡的优势向所有经过的商船收取过路费;资源最少,但凭借贸易优势让另外两国几乎沦为了他们的经济附庸。

而实际上在教派分裂战争的年代,的确有过一位纳克希尔王通过联姻和同盟手段,短暂的附庸过另外两家,成为所谓的“北海王国”…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也奠定了之后纳克希尔王国的地位。

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纳克希尔王室太“年轻”,和克洛维的奥斯特利亚王室相同,都只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尽管硬实力有了,但声望上压制不住那些动辄千年的老牌豪门。

因此安森用来当做的“底牌”的计划,就是资助纳克希尔王国对另外两家开战,重建“北海王国”的荣光…这样他们三家打起来,就伤害不到克洛维殖民地了。

不过他很显然是多虑了,因为纳克希尔王国对入侵冰龙峡湾毫无兴趣;相反,他和怎么样更方便的同自由邦联做生意很感兴趣。

而且不仅仅是他们,另外两家的态度也是惊人的相同;在纳克希尔宫廷的帮助下,同时和三国取得联络的德拉科,很快就得到了各方的承诺,表示绝不会主动入侵。

至于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帝国眼下已经被克洛维吸引了绝大多数的注意力,而且自圣徒历九十五年围攻北港失败后,就再也没有在汹涌海有过大动作,对他们构不成威胁。

而如果原本四分五裂的新世界能够组建成一个独立的国家,整合起来的市场,劳动力和各种资源,都将远远超出过去单个殖民地相互叠加的水平,对他们极其有利。

因此到签订“互不侵犯协定”的谈判为止,一切都还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所以究竟发生了什么,让纳克希尔王国爆发了内乱?”端着朗姆酒杯的安森一脸费解,同时多少也有些好奇的问道。

“具体情况我也不是很了解,但从事后的结果来看,可能和纳克希尔王国的宫廷制度有关。”

威廉的表情也很是纠结,哪怕作为当事人的他说到这儿也是一脸的震惊:“纳克希尔王国的海尔维格王室及他们背后的制度,与克洛维和帝国都不尽相同——或者说和大多数国家都不太相同。”

“身为王室和统治者,海尔维格家族除了纳克希尔港这个大城市之外,并没有掌握太多领地;七成以上的国土和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都被大大小小的伯爵们控制着,国王和宫廷根本无法插手。”

“但因为坐拥纳克希尔港,所有的贸易都被王室把控,除了四艘老式战列舰和十几艘护卫舰组成的‘北海舰队’,海尔维格家族还拥有一支八千人规模的‘海军陆战队’,算是直属王室的禁卫军。”

“凭这些,海尔维格王室一家比所有伯爵们加起来还富裕,掌握的武力更是碾压贵族们所有的私兵。”

威廉的表情突然认真了起来:“这支海军陆战队虽然缺少机动骑兵和攻坚的重炮,但小口径的轻型火炮数量众多,几乎普及到了营一级;士兵使用的步枪不仅便于携带,装弹速度也优于莱顿,同时每个排都至少有十名士兵拥有高精度的线膛枪。”

“这么说或许有些涨他人志气,但如果是沿海,依托河道或者小区域间进行快速作战,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编制是要强于眼下克洛维与帝国军制的。”

安森微微颔首,算是对海军上校的观点表示赞同。

毕竟北海三国面积都不大,主要城市和据点还全部沿河沿海,把舰船或者炮艇当成主要机动和后勤手段理所应当,陆地部队只需要尽可能增强步兵火力就行了。

威廉之所以会提出来,显然是觉得这种编制对自由邦联而言更加有利,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而这支精锐的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