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为奴为仆(2 / 2)

我在三国养牲口 史欣 1822 字 2023-02-20

人讲究忠孝廉耻,言出必行,一言九鼎,非我族类之类。这些丫的可是群体思维,无分高低贵贱那种。 所以人们只要做好自我定位,啥都敢说,很多人报个号,说自己忠义便是忠义。 言说志向,基本就没人质疑。 说要效忠,对方就高兴的屁颠屁颠。 看起来很傻逼吧?你就说换你来你信不信吧? 可这时代的汉人,他就信。 有叛之人,便再不言忠,或以勇智再立,言忠多遭嘲讽,此为汉人的自律常识。 这是一种被种族群体遵守奉行的行为规范,亦是大汉文明中的一环。 而刘沧至今对此还不太适应。 毕竟他前世的思维难除,潜意识中依旧是口说无凭,人心隔肚皮,好人没好报,赚钱不寒掺之类。 匈奴文明刘沧不要太适应了,他跟匈奴最大的区别大概就是想要保住,想要维持如今的大汉文明。 这或许是机缘巧合下诞生的璀璨文明如若奇迹,但所谓奇迹又往往有着它极端脆弱,极端难以再建的特征。 也正是因为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刘沧对汉地匈奴的传承可谓视如灾祸。 尤其是涉及启蒙之时,面对善恶观念未定的少年人,复杂又充满制衡的大汉文明在它的侵蚀性面前绝对是个弟弟。 背叛获利绝对比忠义传名能更快品尝到获取的快感。 条件允许之时,剥削吸血到底比维系积累舒服的不要太多才好。 相比家仆门客,刘沧喜欢家奴,相比看护地方,刘沧同样更容易理解剥削压榨。 刘沧理智上尽量遵从大汉的群体意识与社会规则,他想要支持维系汉文明的延续与传承,但潜意识这玩意的确非常要命。 尽量避免自己去享受某些豪强那种更加让人舒心畅快的思维方式。毕竟,他现在绝对有能力成为享受压榨的那一方。 尽量避免‘遗族豪强’壮大,避免它影响改变如今汉人群体性的认知评判标准。 毕竟刘沧自己最清楚,文明绝断之后,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变成了什么鬼样子。 跟穿越之初的一些想法完全不同。 如今的刘沧,绝对不希望自己脑中更加‘先进’,更加‘人性’,更加能令国家百姓‘富强幸福’起来的现代规则对大汉这片土地造成丝毫影响。 那些玩意还是埋在自己的潜意识中得了,能埋多深埋多深吧。 招募难民,刘沧选择三代为汉之人,这让他费了老大的劲,最终也只能招募这几千老弱家仆。 遗族倒是有不少愿意卖身入户的,可在刘沧看来,一个家奴身份对他们有影响?敢培养?能信任? 除了那帮女子因为家人的原因做了刘沧的奴婢,刘沧也终于搞明白了家奴在汉人认知中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了。 跟你讨生活,命都可以给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可为仆,可卖命,可效忠,可追随终生不离不弃,他们甚至可以不在意效忠之人的善恶是非。 但那一定是要在遵从自己意愿的前提下,是自己的品德,也是自己的素养。 说白了他们追求忠孝廉耻,但在他们心中,忠孝廉耻之类的品德跟家奴没啥关系。作为家奴,一切的付出只是理所应当。 汉人不是没有家奴,大多汉人甚至完全不介意奴役外族当作奴隶。 只不过在他们的认知中,若是自愿成为了他人的家奴,家奴家奴,既然为奴,就不要再说什么品德。无限的付出,便是你唯一体现品德之处。 这时代的汉人可没那么人道,背主家奴,人神厌之,一种相当恶劣,相当残酷的认知。 所以这时代的汉人多不为奴。不是上层怎么怎么样,而是底层的共有认知让他们不会轻易成为别人的家奴。 汉人贪婪,他们贪的是自己的品德名誉,贪的是自己的立身与身后事,因为在如今的社会规则中,这些东西能给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带来更多的好处、利益。 上层不敢,也没必要去抹杀自家百姓的这种贪念。而上层需要做的,仅仅是坚守自己的德行与志向,让更多人认为他们值得追随效忠而已。 至于这种贪到底是好?是坏?依旧是那仁者见仁了。 对此刘沧不太适应,愿意相信,但不太适应。这也导致哪怕是一群体质、素养更低的女子,刘沧也对飞熊营更加在意。 刘沧没想过背叛,但总是控制不住会去想‘被背叛’。 一言九鼎?言出必行?唉,到底有些不放心啊,所以他又喜欢参考一些人的历史记载。 曹操多疑?别闹,跟刘沧这类人比起来,曹老板说不得就是个傻大胆好吧? 刘沧,穿越者,在如今的汉人群体中,大概属于烂到根子里的那一撮。 如今,他也只能努力适应,尽力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