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重回内娱(2 / 3)

认知是完全不同的,最主要的还是消费观变了,几十元对于对方可能已经是一杯水的钱了。

阶级不同了,所以已经再无感同身受了,只能变成对立。

这里还有一点,如果媒体对于努力的定义不明确,不标注努力是要有方向和选择的,那么大部分人对于努力停留在吃苦耐劳的层面,就会导致不停地摸鱼。

因为大部分人觉得自己努力工作,没什么回报,铁定会消极怠工,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媒体反而很少去提及,每次宣传努力就一张吃苦的图出来,年轻人看了不害怕才不正常,谁不怕努力结局就是吃苦啊。

只要肯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这类的话只会在年轻群体中慢慢的得到认可。

陈少荣知道自己现在需要的是迎合年轻人,不能提努力,更没必要去解释一些东西,顺应年轻人的喜好就行,不能和年轻人对着干,怎么迎合?

到了这个位置了,陈少荣在想弄出个什么人设,很难得到别人的喜爱了,狂过,叛逆过,人设已经不讨喜了。

花花公子人设也就短暂的讨喜,之后也不会讨喜的,那么就要出新的人设才能让更多的人喜爱。

什么样的人设,才能长久,肯定是接地气的人设,要有共情,只有达到和粉丝共情,才能稳住粉丝群体。

即使陈少荣这地位了,在华语音乐圈算是独一档了,但也是害怕的,害怕粉丝流失,因为他的粉丝粘性时间太短了,还没真正的形成护城河,最主要的还是,现在的爱豆太多了。

而且音乐在AI时代,可以快速训练出类似的歌曲,这才是可怕的。

陈少荣只能不停的去吸纳新的粉丝,华语市场太大了,陈少荣之前只占了百分之十五左右份额,还有很大的市场份额,现在要搞钱了,要开演唱会了。

那么就要把在华娱失去的一年时间,好好的拿回来了,给了华娱娱乐圈一年时间了,他们不争气啊。

居然一点威胁都没到陈少荣,都没推出个对手出来让陈少荣感受到压力。

马上又要过年了,这一年过的确实太快了,今年的春晚陈少荣还是上了,等于给C台面子,也在提前预热下,自己要回内娱好好的大展拳脚了,这一次他要用顶流的名义在内娱混,让其他顶流明白什么才是真的顶流,这次上春晚只是上去演唱了一首歌,之后就回家陪着家里人过年了。

过完年演唱会从五月份开始,这个月份赶上五一放假,中考,高考还有大学毕业季,然后是暑假,黄金时段就是五月到十月,从十一月到第二年四月,这个时间段就是演唱会淡季。

这个时间段陈少荣要去海外演出,这个时期是海外的旺季,因为这个时间段海外很多区域开始放假了。

过完元宵节,陈少荣就安排团队先去准备了,巡回演唱会最起码提前三五个月去准备好,每个区域都要协调,主要是和当地主办方协调,很多当地主办方负责布置舞台,这里的坑就非常的大。

因为弄不好,直接让艺人摔下舞台和被困在一个密闭空间内。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低级的错误?这里就有门道了,水很深很深。

简单的说,承接方会找个外包的传媒公司负责这一块,问题就出在这个传媒公司身上。

比如主办方是A,A每年都得拿着茅子去孝敬B,因为B可以让A赚更多,A需要B给他开几个绿灯。

但是几瓶茅子那太寒酸了,B有个儿子或者女儿叫C,混得一般,在家无所事事,每天就是玩,这让B很头疼。

A就帮B解决这个头疼的问题,让C去找人成立一家传媒公司,A去承接几个演唱会,所有项目交给C的传媒公司,本来这都是正常流程。

传媒公司分为两类,一类是正规的大型传媒公司,公司里有一个完整的工作团队,每个部门各司其职,找外包也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保证行业口碑,这类的基本在北上广深会有,这些公司只服务于五百万以上的订单。

还有一类就是一些地区的传媒公司,这类传媒公司大多没有明确的公司定位,什么都接,接完后再层层外包,最终赚个中间差价,这类的还算有点业务能力。

最怕的是不在这两种之内的第三种情况了,就是吃人脉关系的,压根连个公司办公地点都没有,就类似C这类的,平时就承接当地一些演出,还有一些楼盘商场开业活动,都是送上门的订单。

一般C接下A的业务后,压根什么也不懂,更不想去管,拿着钱去玩,就等着躺着赚钱了。

C会找到和他玩的好的,跟他混的小E,小D,小F等去完成这事,而小D这批人也是什么也不懂啊,就会找他们的手底下人去找,最终在网上搜一个团队就行了,这类团队报价给的相对不低,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