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国士之风(1 / 3)

丞相府大厅

诸葛亮说着望向镇南将军马忠,询问道:“德信素来知晓南中,依德信之见,郭刺史和邓参军此举如何?”

镇南将军马忠是第四任庲降都督,在任期间和张嶷一起平定过多次南中叛乱。他处事果断,对夷人恩威并施,深受夷人的敬畏和爱戴,对于南中的稳定贡献不小。

只见马忠眼珠一转,哈哈大笑起来,“嘿嘿,我事先声明,开个玩笑啊,诸位勿恼。依我看呀,诸位还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什么?你什么意思?”

“你说清楚!”

“你看你看,都说了开玩笑勿恼了”,马忠笑着摆摆手,“诸位别急,听我慢慢道来.....我认为呀,郭刺史和邓参军此举看似不妥,但却是最符合实际之道!”

马忠说着说着便比划起来,“哈哈,我觉得邓参军那个比喻就很好,蝮蛇螫手,壮士解腕。一个人被毒蛇咬了手,马上毒发了,怎么办?把手砍了!这个举措看上去很蠢,把手砍了以后多不方便呀,为何不去找解药解毒呢?诚然,能够找到解药固然是最好,可现在的问题是,这是一条毒蛇!处理不及时,这个人马上可能就要毒发身亡了。也许在找到解药之前,这个人,就死了。所以啊,处理问题,要看实际所处的环境。那些嚷着要去找解药的人,便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肯定不是中毒者,不然他不会这么想,中毒者肯定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如何才能最快保命!这么看来,那个敢于在这个时候,砍断自己手臂的人,才是真正有勇气、有胆魄的智者!”

众人听了这个比喻,这才平息了怒火,纷纷低头沉思起来。

马忠见状说道,“如今的南中之害,就好比毒蛇之毒,甚至比蛇毒还要凶险!怎么办?我们当然都想立即去解救南中,但是洛阳距离南中不止千里,等到朝廷派大军到达,叛乱可能已经蔓延到巴蜀,贼兵甚至都可能攻破了成都!依照眼下叛军的形势,这种情况是完全有可能的!夷人素来贪财凶狠,要是让他们见到了繁华的蜀郡成都,那么成都就要变成人间地狱!所以,眼下这种情形,据险不战,便是一种明智选择!川中此时兵力不足,而贼兵兵锋正盛,如果我们冒然进攻南中,没有地利之变,此时优势在敌,我们并没有多少胜算,不仅救不了南中,可能还会遭受更大损失。反之,如果我们据险坚守,对贼兵来说,他们不擅长攻城,那么此时,优势便在我,我军可先立于不败之地,再寻机破敌。”

众人这时也慢慢从愤怒的情绪中清醒过来,觉得马忠所言十分有理。自己远在洛阳,确实没有成都的郭攸之和邓艾了解真实的情况,可能他们面临的实际局面更糟,不得已,才如此行事。

最后,马忠轻松地笑了笑,“哈哈,至于从永安调兵嘛,同样也是无奈之举呀。江州城防空虚,前有南中贼兵进逼,后有涪陵郡夷人叛乱,而从永安调兵回访,最为实际。至于东吴的进犯,确实有这个危险。但这就好比一个是潜在的危机,一个却是眼前的肘腋之患。权宜之下,两害,当选其轻!”

众人到此时,已经完全了解了郭攸之和邓艾的用心,纷纷点头表示赞许。

诸葛亮也颇为满意地点点头,“不错,德信之才,不下于邓士载!二人真是英雄所见略同,都是我大汉的栋梁呀!”

诸葛亮摇着羽扇,顿了顿,他看着左右众人,微笑着问道,“既然诸位对郭邓二人已无异议,那么就各司其事,他们继续据险坚守,而我们,也要议一议,援兵之事了。”

“何人愿去蜀中?”诸葛亮试探着询问了一遍。

这时,在场的众人,却开始了默不作声。

诚然,刚开始听闻川蜀叛乱,危及成都,众人确是又惊又急。可是听了一番分析下来,似乎郭邓二人已经控制了局面,这时派遣援军,到达后,不过就是陪着二人顺势进入南中平乱而已。但是留在洛阳,摆在眼前的,是灭亡魏国的大好时机!这可是名留青史的好机会,见者有份的大功劳!这个时候要是去了南中,洛阳南中距离如此遥远,加上平乱,也许没个一年半载回不来。到那时,可能魏国都已经灭亡了。一个是平叛之功,一个是灭国之功,孰轻孰重?这不是明摆着的嘛!

诸葛亮轻叹了一口气,他自然明白众人此时的心思。换了谁,都很难选呀!他也很想要带着众人,一起平定河北,共享喜悦!

可是,总得有人牺牲,有人付出。毕竟这次南中的叛乱,看起来也不是一群普通的蛮夷起事,不可能随便指派一个低阶将领前去。

这个人,必须,有勇有谋,而且最好是蜀人,在军中有一定的威望,能得人心,善于调和关系。毕竟,诸葛亮要的,不是单纯的武力镇压,而是需要一个安定的南中后方。

诸葛亮的眼光逐一扫过众将,姜维郭淮这几年的确才华横溢、大出风头,可惜二人不是蜀人,更加不了解南中民俗地貌。

镇北大将军王平和安西将军句扶倒是蜀中巴西郡人,但王平为人沉默寡言,严厉刻板,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