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培养大侄子(2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246 字 2023-03-28

时过六月,天下户籍清查又出三十二万四千余户,一百五十一万六千余口,国朝百姓进增至一万万六千三百七十九万二千三百余口。”

朱慈燃将户部人口普查的数目报了出来,报完之后他也不免说道:

“叔父,这户部查人口从天启六年查到了天启十四年,按道理来说也应该进入尾声了吧,怎么感觉越查越多啊?”

“人口越查越多是正常的,具体追朔应该是要到太祖高皇帝制定的国策。”朱由检刚刚洗完手回到椅子上便开始回答起了朱慈燃的问题:

“国朝在土地上的查彻十分严苛,因此国朝清查田亩至今,田亩的数量依旧没有太大的变化,新增的田地基本都是对外征战和对内屯垦而得的,但人口不同。”

“国朝的人口,和天启朝以前的赋税问题有关。”

“你懂事太晚,只知道田赋,而不知道除了田赋之外,还有徭役。”

朱由检拿出一本书阅览,同时继续解释道:

“徭役由户等决定,户等越高,各种徭役杂役就越高,由于很多徭役是折合成实物缴纳,往往比起田赋还重不少,这些徭役的实物缴纳也是国朝重要财政来源。”

“徭役按户和丁口来报,多报丁口那就得多收税,收不上来就需要地方官员担责,多收税而逼反百姓你也要担责任。”

“因此,下面的胥吏不敢把人查的太清楚,而胥吏不敢查,便是流官想查也不能查,因为流官是外来户,自然斗不过地方胥吏。”

朱由检对朱慈燃解释着,朱慈燃闻言,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不由继续追问:“所以人口问题是胥吏的问题?”

“也不全是……”朱由检摇了摇头:“国朝要征收徭役,那自然得有户籍和丁口,为了躲避徭役,许多百姓就自发投入了地主士绅的门下。”

“国朝有《鱼鳞图册》,对土地的管理严格程度比对人口严格得多。”

“但是对于佃户来说,他们耕种的土地是地主的土地,土地的田赋是地主负责缴纳,这么一来,他们就成为了隐户,也就不用承担田赋和各种差发。”

“至于徭役,《大明律》里的徭役通常按照“户”的资产差发分配的,而佃客家庭贫苦,因此佃农大多是不用服徭役,徭役的对象大多是普通的富农和有钱的地主。”

朱由检的话让朱慈燃越听越迷湖,他不禁询问道:

“那地主有银子,资产多,需要服的徭役不是就多了吗?”

“嗯……”朱由检应了一声,朱慈燃又问:

“地主能不能把徭役转嫁给佃农,让佃农去服徭役呢?”

“不行……”朱由检摇了摇头:“太祖高皇帝出身贫寒,深知佃农最苦,因此他在《大明律》中革除了宋元以来的佃奴制恶法。”

“其中规定便有:“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杖六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

“此外,国朝的士绅地主不得像宋元两代一样随意摆布佃户,也不得殴打。”

“一旦佃农遭遇殴打,即可报官,让官员依律处罚。”

“此外,为避免地主将官派的劳役转嫁给佃农,佃户白干活一无所得的情况发生,太祖高皇帝又特别规定‘凡田多丁少者如以佃人充徭役,则田主必须出米一石,以资其费用。’”

“这么一来,国朝的佃农摆脱了宋元两代,佃农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佃农自己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解除租佃合同。”

“同时,太祖高皇帝还大力鼓励开荒,规定凡是开荒出来的土地,都可以免除头三年的租税。”

“在此背景下,佃农纷纷脱离地主自行开垦,佃户的数量也大大减少了。”

“只是,后期随着国朝的发展,土地兼并、人地矛盾增加,佃农自然是会越来越多的。”

“国朝自弘治年间以来,便有大量自耕农成为佃户,而国朝又放弃统计佃农人口,因此纸面和实际的人口,往往差距能达到三倍以上。”

“这不能说太祖高皇帝的国策是错误的,毕竟国朝之初,放弃统计佃农人口,是为了降低佃农的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损失的利益也是有限的。”

“只是这种善待百姓,强化对富民的赋税负担的做法,在后期土地兼并的背景下,逐渐被地方地主士绅钻了漏洞,以至于国朝要用六千万人口的赋税来养上万万百姓。”

话说到这里,朱由检不免摇了摇头,看向朱慈燃说道:“国策都不是一层不变的,作为储君,你需要知道国策什么时候该维持,什么时候该改变。”

“就像叔父一样吗?”朱慈燃似懂非懂,朱由检也毫不避讳的点了点头:

“国策不变是什么样子,你应该还记得金铉带你去看的民生是什么样,而现在的民生又是什么样吧?”

“为何当年国朝没有大灾,但百姓却生活如此疾苦,而眼下天灾遍布北方,国朝却能得以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