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1 / 2)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1261 字 2023-02-20

“铛!铛!铛……” 泰昌元年十月初二卯时正刻、天色尚昏暗时,京城钟楼、各寺庙纷纷撞起了大钟。 这一刻、百万京城百姓都知道,新皇要登基了。 近一个月的时间,礼部、工部、司设监、尚宝司、教坊司等部门做好准备。 伴随着钟声响起,京城所有准备好的官员都穿上了朝服,手持笏板,有条不紊的前往了长安门。 部分礼部的官员、则是昨晚就一直在皇宫内,率先前往天坛、先农坛、太庙告知大明历代先祖。 在京官员,无论大小,浩浩荡荡三千余人纷纷穿着朝服,赶往了长安门。 至于宫廷内,作为天子的朱由校是今天的主人翁,与后世所知不同,他并不能直接穿冕服参加登基大典,而是先穿着白色的具孝服,在不戴冠的情况下,走出乾清宫。 当他来到乾清宫门口,此时这里由八百大汉将军组成的护卫部队,以及两辆豪华至极的大车尤为显眼。 两车之中,第二辆车朱由校十分熟悉,那是亲王所乘坐的象辂,而乘坐它的主人朱由检,此刻也身着孝服,站在二十四衙门太监前头。 当朱由校走出乾清宫门,朱由检便带头手持笏板拱手作辑,微微鞠躬行礼,而二十四衙门太监,以及八百大汉将军也纷纷如此,没有人出声唱礼。 这是礼制之一,而朱由校微微点头,隔空抬手,示意众人起身后,才看向了第一辆豪华至极的大车。 这是一辆长两丈、宽一丈三尺、高一丈二,全身用金丝楠木建造、通体用玉石黄金装饰的大车。 相较于用四匹马拉动的象辂,这大车负责拉车的牲畜更是威严无比。 两头暹罗国上贡的大象甩动着鼻子,身上缠绕着拽动大车的绳索。 这是大辂、皇帝最高规格的礼仪用车,正常来说,便是皇帝,一生也只能体验寥寥几次罢了。 朱由校的眼神在大象上停留较多,十分感兴趣,但是对于那豪华至极的大辂,却有些嫌弃,似乎在他看来,这手艺有些差了。 “天子登辂!” 忽然、鸿胪寺卿高声唱礼、旁边的鸿胪寺丞举钟敲击。 “铛……” 钟声回荡,朱由校慢慢登上了大辂,而朱由检看到这一幕,也不由松了一口气。 “亲王登辂!” “铛……” 轮到自己,朱由检也持着笏板,防止腰间两块玉璧作响的同时,缓慢登车。 当他登车坐稳后,鸿胪寺卿才继续道:“起行~~~” “铛!” 天子与亲王准备好后,八百大汉将军开始拱卫,二十四衙门内宦纷纷跟在大辂之后,浩浩荡荡的队伍向着几延殿开去。 对于这一切、朱由检和朱由校两兄弟,已经提前被礼部官员,将各种礼节流程告知演练了一遍。 眼下要做的第一步,是前往几延殿,随后在几延殿为大行皇帝几延前,祗告受命。 受命结束后,孝服应该换为通天冠服,前往承天门后,宗正为朱由校及冠。 及冠之后、便是更换通天冠服为冕服,等待百官到来祝贺。 祝贺过后,按道理由内阁、六部、六科等十八名大臣以此按批请朱由校登基,而朱由校需要先拒绝六科,再拒绝六部,最后在内阁请求的时候答应。 答应之后,行告天地礼,便要转道前往奉先殿谒告祖宗。 结束后、继续穿着冕服,返回凡延殿及、于大行皇帝几延前,俱行五拜三叩头礼。 礼毕后,方能前往皇极殿即位。 这一套流程繁琐,朱由检即便是亲王,也就是少了及冠礼罢了,他现在只需要穿着孝服前往几延殿,然后跟着在前往奉天殿的时候换上冕服就行,不需要换通天冠服。 不过即便如此,繁琐的流程让他难受还是一定的。 “止步……” 休息了十几分钟,不等朱由检再休息一下,鸿胪寺卿唱礼击钟,随后继续道: “请天子、亲王下辂!” “铛!” 朱由校和朱由检闻言,慢慢下辂,一前一后,前往了几延殿内。 此时的几延殿内还保持着半个月前国丧的模样,只是那棺椁中,已经有一些异味了。 “拜……” 鸿胪寺卿声音再次传来,朱由校和朱由检一前一后,纷纷行五拜三叩头礼。 礼毕后、鸿胪寺卿宣读祝词,朱由校于灵前受命。 由于祝词早就被众人所熟知,因此念完之后,朱由校和朱由检两兄弟就缓慢起身,慢慢退出几延殿,最后重新登上大辂和象辂。 只是上车后,早就有人准备好了,开始给他们两人更换衣服。 朱由检换上了厚重而拘束动作的大裘冕服,戴上了九旒冕冠,穿上了玄衣纁裳,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九章。 他手里拿着玉圭,缓缓下车,而后见到了手拿大圭,身着通天冠服而不戴冠的朱由校。 穿着通天冠服的朱由校见到自己弟弟的模样,对着他挑了挑眉,又脸上尽是笑意,朱由检只能无奈的颔首回应。 “登承天门!” “铛!” 时辰已经过半,此时天际边已经微微亮,而京城的钟声也纷纷停下。 朱由检和朱由检在二十四衙门太监的护卫下上了承天门,而这里、一名朱明皇室的宗正早就等待着,旁边还站立着内阁、六部、六科的大臣。 站位的时候,朱由检稍微靠后了些,朱由校则是上前及冠,没有几个人注意他。 “庆陵主宫室怎么样了?” 他询问着王承恩,而王承恩也微微行礼道: “只等大典结束便能下葬。” “那就行……”听到这个消息,他心情好了不少,身上厚重大裘冕服所带来的的压抑感也消退了。 等他回过神来,朱由校已经被戴上了通天冠, “臣等请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