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泛江南势力(1 / 2)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1198 字 2023-02-20

“戚元辅……” 文华殿内、东阁大学士孙如游紧皱眉头,似乎手上拿着的是一份烫手的山芋。 在他的念叨中,一名身影也端坐旁边,紧皱眉头。 出人意料的、这人是朱由检认为无党无派的内阁首辅方从哲,而他却和朱由检所认为的浙党领袖孙如游凑到了一起。 “派戚元辅南下募兵,随后押运加今岁和明岁的派饷银、漕银、夏税、秋税北上。” “万岁的手段并不高明,无非想要用强兵来压制南方六省罢了。” 孙如游看向了旁边的方从哲,而方从哲听到后却道: “今岁南方六省的加派银还有两百七十二万两停在南京,田赋和杂项折算下来还有两百二十四万两。” “要不要驳回万岁的旨意,随后再上书说加派银已经起运?” 方从哲的意思太简单了,如果拖到明岁去,那么今岁和明岁加在一起的一千多万两银子都要被运走。 干脆松松手,先把两百七十二万两的加派银送到京城,就当是讲和了。 至于秋税的田赋和杂项还可以再拖拖,拖到明岁夏税的时候,再把今年秋税上交。 也就是说、用两百万两银子,截留今年秋税和明年所有赋税的一千多万两银子。 朱由校要采用强硬手段的话,眼下就先用今年的南方加派银堵住朱由校的胃口。 明年四月夏税时,又用今年的秋税堵住他的胃口。 明年秋税时,用明年的夏税堵住他的胃口。 总之、南方六省的银子,能多留一天,便多留一天。 “恐怕万岁不会同意的,你别忘了戚继光是怎么死的,戚金和戚继光又是什么关系……”孙如游耸拉着眼皮,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听到这句话,方从哲闭上了嘴,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戚继光曾跟随张居正改革,而张居正在改革中不知道触碰到了多少人的利益,而戚继光自己的军事改革思想也是前卫且有些冒进的。 戚继光作为一个北方将领靠着南方锻炼出来的戚家军,得到了张居正的支持,因此北御蒙古、南讨倭寇,可以说是靠着胡宗宪和张居正两人,才实现了他的理想抱负。 但张居正的改革牵扯太大了,作为湖广人的张居正,他的全面改革,牵扯到了土地、税收、杂项,人口等等禁忌的事情。 结果就导致,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人敢污蔑他、对他动手,皇帝也是战战兢兢的将他递上来的奏疏一一批红。 但是在他死后、他的党派就遭到了清算,而作为张居正手下,武将第一人的戚继光,也成为了任人宰割的鱼肉。 本就是“以文制武”的大明,戚继光的见解不被认同实在是太正常,而且武将身份也是戚继光遭受命运不公的一个环,是无论如何也摆不掉的。 因此、阁首辅张居正病逝后,北方官员率先发难,认为戚继光跟随南方人张居正,是北派官员的叛徒。 兵科给事中张鼎思趁机上言戚继光不应该放在北方,于是戚继光被朝廷调往广东,戚继美派往贵州,其余戚家军将领纷纷被罢官回乡。 北派官员报了仇,南方官员却没有。 相比较北派把戚继光打发到广东的做法,江南官员更绝。 在他被调往广东的第三年,江南官员张希皋多次上书、弹劾戚继光,戚继光因此遭到罢免,回乡三年后郁郁而终。 在他死后四年,残余的戚家军被派往抗倭援朝,并因为军饷过于高昂,功劳较大,引起蓟辽的边军将领不满,克扣饷银不发。 万历二十一年,蓟镇总兵官王保借口发响,吩咐戚家军人员不要携带兵器甲胃前往校场。 等戚家军抵达后,他埋伏人手,趁机诬陷戚家军兵变,打杀数百人,其余人放回浙江。 这就是戚继光和他一手训练军队的下场,而这其中,要论罪过自然是北方官员最大。 但是要论谁把戚继光逼死,首当其冲便是泛江南派系官员,也就是浙党、宣党、昆党等江南三党的前身…… 因此、以孙如游等人的身份,想要拉拢戚金和戚元辅,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有着朱由检为他们撑腰,加上朱由校对朱由检的信任,短期内是无法动摇戚金和戚元辅地位的。 因此眼下想要的办法,必须是让朱由校妥协。 但他们能有什么办法呢?眼下朱由校要下手的对象是浙党。 楚党对于自己的税银,每年被浙党扣押数月也很是不满,齐党见到这旨意,恐怕要弹冠相庆。 或许、他们能拉拢的,只有朝中的清流…… 想到此处、孙如游便对方从哲道: “眼下、当与朝中那些闲散的清流短暂联手,才能渡过这个难关。” “这……”听到这话,方从哲就头疼了起来。 作为一个内阁首辅、朝廷要是有钱,他办起事情来自然是比较好的。 但权力不仅仅是皇帝赐予的,更多的是下面的官员把他抬起来的。 官员下面是士绅,士绅下面是商贾、乡绅。 眼下朱由校要动士绅、商贾和地方官员的利益,那想要联合清流,自然比较好做。 但尴尬的就是、所谓的清流,实际上是来自天南地北的人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党派,也就是东林党。 他们其中不少人见到这旨意,恐怕都只会拍手叫好,毕竟眼下他们大部分都是中小地主背景。 一旦浙党失势,他们也可以趁机把田赋推到杂项上去,让浙党背后利益集团让出利益。 因此、如果要联合东林党,那就只能拉拢东林党内部的江南派官员。 然而细数东林党中,有权利的江南官员,只有高攀龙、刘元珍、顾大章、魏大中、刘一燝、左光斗等十数人。 这群人中、刘一燝和左光斗是朱常洛的顾命大臣,左光斗和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