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叶向高(1 / 2)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1129 字 2023-02-20

“你说的不错,但真的做起来,有这么容易吗?” 朱由检不相信江南官员和商贾都是傻子。 说白了、对日贸易从唐朝开始、宋朝达到顶峰,确定路线之后,晚明时期的海商已经大量的开始行走与这条贸易路线了。 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雇佣日本浪人的海商,继而引发的东南沿海倭乱。 要想插手日本的贸易,那么就要和江南一带的商贾为敌。 除非能出得起更多的银子,支持更多的官员形成一个专属的利益集团,不然卢剑星所说的话都不能实现。 “请殿下给卑职一年的时间,若是卑职做不到缓解辽东粮荒,为御马监赚不到军饷,卑职愿意被下诏狱!” 卢剑星一咬牙,干脆说出了下诏狱这种毒誓。 这一幕让陆文昭眉头紧锁,王承恩更是在心底叹气,心中直道这卢剑星为了飞黄腾达而不顾生死了。 倒是朱由检,被他这毒誓说的一愣,但下一秒却笑道: “陆文昭,你手下的人胆子不错啊……” “不过是有几分胆气的粗鄙之人罢了,冒犯了殿下,请殿下恕罪。”陆文昭连忙告罪,话里听着是在贬低卢剑星,实际是在保他。 没有人敢确定,在南方做生意一定赚银子,下诏狱这种话说出来,万一真失败了,卢剑星下半辈子就毁了。 陆文昭舍不得卢剑星,而朱由检听到后却并没有生气,而是一笑道: “升锦衣卫南镇抚司总旗官卢剑星为百户官!” “等内帑的三十万两银子押运来,交给他南下从商,我倒要看看,你能不能做出一番事情!” 朱由检由衷的欣赏卢剑星这种为了前途而不要命的性格,也根本不怕卢剑星会带着三十万两银子远逃海外。 一旦三十万两银子有失,该着急的不是他,而是陆文昭。 “卑职谢殿下提携!” 卢剑星闻言,连忙拜倒在地,作辑叩恩。 “退下去吧!”朱由检摆了摆手,陆文昭见状,也示意卢剑星退下。 卢剑星再三行礼,随后起身,慢慢退出勖勤宫外。 待他退出去,朱由检才开口道: “承恩、手书一封,叫戚元辅在浙江招兵时,派人前往福建,广西,寻找三种作物。” “一种叫做玉麦、玉蜀黍,另一种叫做番薯,西洋薯,还有一种叫做土豆、荷兰薯。” “这三种必须得找到,一旦找到立马送往燕山大营,有多少送多少。” “除了这三种外,再命人寻找一种叫做番椒、海椒、秦椒的作物。” “奴婢领命……”王承恩不明白朱由检为什么要叫人弄这些东西来,但这并不妨碍他应下。 或许只有朱由检知道,这些东西的具体种植方法和产量。 玉米、土豆、红薯,虽然他们被发现已经有两百年时间了,但它们的产量却并没有后世人认为的那么多。 哪怕是在清朝,它们的种植面积也并不大,但这并不影响它们为朱由检所用。 这三种作物可以用来掺杂米饭煮粥赈灾,也可以用来饲养牲畜。 最重要的是玉米和红薯十分耐旱,燕山脚下的荒地完全可以拿来对他们进行种植。 按照气候来说、把它们种植在平原是一种赌博。 一旦发生小冰河期大旱的那种大范围旱情,河水纷纷枯竭,即便再耐旱,没有水也不能活下来。 但是种植在山脉脚下,先不提北方风雪融化后能提供水源,单是燕山一带的小山溪就能养活它们。 在朱由检记忆中,明末昌平一带虽然爆发旱情,但燕山水源却没有断过。 所以在这里种植最好、只要成了规模,到时候再前往大琉球种植。 明末的问题除了银子,还有人心,但总结起来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粮食! 只要把粮食抓好,朱由检就有了和好皇兄一起对各种党派掀桌子的实力。 这么想着、他心情愉悦了不少,而此时一名小太监也走进勖勤宫道: “殿下、万岁已经早课结束了,问殿下用过早膳没有,用过的话便前往后左门外御马。” “好!”听到终于有时间可以学骑马了,朱由检也来了兴致,连忙安排人准备出门。 只是当象辂走出东宫的时候,朱由检却碰上了一队队官员从文华殿撤出。 “这样子、不像是退早朝啊,倒是好像有什么大事。” 朱由检狐疑着,随后便对王承恩道:“承恩、派个人问问是什么事情?” “是……”闻言、王承恩派一名锦衣卫前去询问,随后锦衣卫回来禀报道: “回殿下,内阁商议请少师叶向高重新入阁,叫百官旁听。” “叶向高?”听到这个名字,朱由检皱了皱眉。 在他的记忆中,叶向高是因为东林党得到了移宫案中的拥立之功,借此将方从哲、孙如游等人排挤出了权利中心。 排挤两人之后,东林党重新迎回了叶向高入内阁担任首辅,但虽然东林党迎回了叶向高,后世也认为叶向高是东林党。 但是实际上、叶向高是一个无党派的人,与朝中很多被后世人认为是东林党的人一样,他们实际上都是自诩为清流的官员。 之所以人们把他们说是东林党,是因为魏忠贤时期,但凡忤逆魏忠贤,得罪阉党的都是东林党。 叶向高这个人,是万历末期,稍微有些才干的首辅。 但是他个人的能力并不突出,也做不到如高拱、徐阶、张居正、申时行那样执掌权柄同时,将朝廷治理井井有序。 不过、他唯一的优点就是和稀泥和的厉害。 作为清流官员,他对同为清流的东林党并不偏袒,而是努力的平息各个党派之间的争端。 从政治格局上来看,叶向高的格局比较大。 但是在晚明这种不变法就会死的格局上,叶向高的和稀泥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