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怀疑人生的叶向高(2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416 字 2023-02-20

守备的身体在发颤,手中满是豁口的腰刀也残破不已。 看着涌来的建虏,他凭空生出一道力气,用辽人的辽音,从胸腔之中挤出声音怒吼: “杀贼! !” ———————— “白塔铺、武靖营、常勇等十三处石堡失守了,果然这群辽人靠不住,朝廷每年发给他们多少军饷,现在才被围了两个月就城破了……” 京城、文华殿中,看着辽东送来的军报,吏科都给事中姚宗文满脸不屑。 倒是在他旁边的官应震却摇头道:“以不足万人的兵力对抗老奴数万兵力,坚守两月已经不错了。” “现在最前沿的便是柳条寨了,沉阳和辽阳之间的联系已断,奉集堡也没了消息,恐怕最少数万百姓陷于虏手。” “现在最要紧的,还是守住沉阳和辽阳,只要辽沉两城不失,这些石堡在事后都可以重新拿回来。” “说的倒容易,可……”姚宗文还想说什么,却见一名左庶子走进了这间休息的屋子,对二人作揖道: “两位、叶阁老请内阁、六部、六科和都察院的文华殿值守官员前往主敬殿议事。” “知道了,劳烦刘左庶子走一趟了。”姚宗文见到来人是自己浙党的人,便摆上了笑脸,随后和官应震一起走向了主敬殿。 等他们到时,主敬殿已经坐着六十多名官员了,而叶向高则是坐在主敬殿高台之下。 姚宗文等人入座,随后便看到了坐在他们对面的东林党人,随即眉头一紧,十分不悦。 在东林党人之中,刘一燝坐在第一位、其次是韩爌、赵南星、左光斗、邹元标、周朝宗、顾大章、杨涟,高攀龙等二十余人。 在姚宗文等人这边,则是朱国祚和沉潅(guan)、亓诗教等人三十余人。 至于剩下的十余人,便是无党派、或者秦党等小党派的官员了。 一时间召集这么多人前来,在诸位大臣心中,自然知道便是辽东的事情了。 果然、当人都到齐后,穿着赐服的叶向高便拿起了手中的奏疏道: “五月初四,辽东经略熊廷弼奏疏,努尔哈赤已经攻下石堡十三处,沉阳已经成为一座孤城,奉集失去消息,辽镇兵马战死七千余人,投降者四千余人,十六万百姓被贼寇裹挟。” “老奴并未裹挟百姓攻城,而是将百姓驱赶渡河后,便领军撤退了十五里。” “百姓自发前往沉阳城下,请求开门,扰乱城外我军布置。” “沉阳总兵秦邦屏见状,只能命人开城,将百姓接入城中,并斩杀了其中的两千多溃兵和北虏。” “岂有此理!”听到秦邦屏斩杀溃兵和蒙古人,高攀龙率先便开口道: “如此弑杀,这样的人能守好沉阳吗!?” “……”叶向高皱了皱眉,对于高攀龙的嘴炮,他早就经历也了解过了,因此并不陌生。 本来他是不想让人叫高攀龙的,结果高攀龙居然不请自来了。 得罪了皇帝,还在朝中耍嘴皮子,真是…… 叶向高心中无语,直接无视高攀龙的话,对众人继续道: “万岁已经传旨,着山西三镇调十二营兵,计三万七千人援辽,目前他们已经在宣府集结,大概五月十二便可抵达燕山大营。” “因此、算上时间,应该由户部奏疏,请万岁拨这三万七千人的军饷和开拔银、以及欠响了。” 叶向高看向了李汝华,而李汝华闻言,早就将这笔银子的数量铭记于心了,因此说道: “山西三镇兵马,三万七千人,另外还有一万六的民夫,需要开拔银十八万五千两,欠响二十六万六千四百两,今岁上半年军饷二十二万二千两。” “除此之外、抵达辽东后,按照客军十五两一年计算,第一个月的客军援辽军饷是四万六千二百五十两,一共是七十一万九千六百五十两。” 说到这里、李汝华又道: “这是内帑需要出的银子,另外户部需要从太仓调十五万石粮,三万斤肉干,六万张饼等东西,需要支出七万三千四百两。” “太仆寺需要拨马价银十六万两,给予山西三镇援辽后,当地营兵购买军马所用。” 李汝华洋洋洒洒,开口便是近百万两的支出,而这只是调动三万六千人的支出罢了。 虽然这其中有近五十万两是军饷,但数额也相当不得了了。 相比较之下、朱由检麾下的十六卫军和十三营,便有点后娘养的感觉了。 不过、这么一笔银子的支出,确实对于大明财政是一种挑战。 首先便是说出这笔银子的李汝华直接开口道:“户部的七万三千四百两,这笔银子户部拿不出来。” “上月二十九,户部已经押太仓和外承运库的所有银子前往西北四镇和大宁三卫了。” “因此、这笔银子,需要从兵部……” “这笔银子兵部也拿不出来。”不等李汝华开口,兵部尚书崔景荣便拒绝道: “兵部的银库早就空了,五军都督府的军屯籽粮一直没有运往兵部,兵部派人去问,他们说因为顺天府和永平府裁撤,因此五军都督府已经入不敷出。” “因此、兵部也没有了银子,所以依我看,不如从工部的节慎库,调班匠银填补。” 崔景荣一开口,所有人便把目光放到了工部尚书王左身上。 只是王左见状,便咳嗽道:“前些日子,大宁三卫筑城这件事情上,已经用光的工部的节慎库,因此工部实在拨不出银子。” “那礼部和吏部、刑部呢?”叶向高闻言,无奈看向了这三部的尚书,却不想他们也是摇头。 这时倒是高攀龙这嘴炮作揖道:“既然六部都没有银子,不如请万岁发内帑救急?” 文臣让皇帝拿私房钱救济国库,这也就是大明朝才有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