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齐王监国(3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248 字 2023-02-20

登基到现在,不过十六个月不到的时间,被杀的官员胥吏就已经有数千人了。 没看到九边都被这两兄弟干倒了一半,五党联盟都被干的快不如东林了,孙如游也叶向高都回老家蹲着等死了。 辽镇的局势也是一样,关外的局势更好,目前西南的局势也还在可控范围内。 从表象看,天启朝的气象简直快比得上万历新风那段时间了。 不过不同的是,上次是张居正让大明焕发生机,而这次是皇帝和亲王。 所以、朱由校和前面的皇帝不同,他的中旨,在淮河以北、黄河以东,以及西南地区,可以说没有人敢不接受。 浙党老巢还有戚元弼上万兵马,谁也不敢得罪他。 因此、朱由校很鸡贼的在每日朝会前,就把奏疏全部处理下发,然后宣布辍朝一日。 这就导致了、一些可以商量的事情,直接被朱由校定死了,文官想要再见他,得等到三天以后。 但是大明这么大一个王朝,三天的时间又会诞生新的各种事情,到时候文臣根本没有时间扯皮之前的事情,只能老老实实的认栽。 所以、对付朱由校可以说太难了,而如果叶向高能把朱由检请来文华殿主持大局,那么就给了众人一个机会。 一旦朱由检处理了奏疏下发,那么发现其中有操纵空间的百官就会驳回,然后和朱由检据理力争。 一时间、众人不由看叶向高顺眼了许多,但只有刘一燝、朱国祚等人在心底“呸”了一声。 叶向高此举,明面上似乎在给百官找机会,但问题是朱由检也不傻啊。 他能在勖勤宫处理政务,凭什么要来文华殿? 因此、他们二人根本不抱希望,而杨涟听到叶向高的话,也只能作揖应下,随后退出了文华殿,向着东宫走去。 等他来到东宫门前的时候,一队锦衣卫就拦住了他。 “我奉叶阁老之命,来求见监国。” “杨都给事中请稍等,我去请示一下殿下。”锦衣卫总旗闻言作揖回礼,随后在杨涟点头后,转身去通报去了。 这通报的过程也不慢,一盏茶后、锦衣卫总旗就走出了东宫的宫门,作揖道: “殿下说、杨都给事中可以进去,不过请想一想初衷。” “初衷……”这两个字,让杨涟表情变得有些古怪,人也愣了愣。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进东宫的,只是在回味这两个字。 “杨都给事中这边请……” 当太监的声音响起,杨涟才回过神来,作揖回了一礼,跟着对方走入了勖勤宫之中。 这一进入勖勤宫,杨涟便看到了坐在书房位置上,端着一碗燕窝的朱由检。 距离杨涟上次和朱由检见面,已经过去好几个月,步入十二岁的朱由检,比之前看上去成熟了一丝,皮肤也坳黑了许多。 “给杨都给事中看座吧。” 朱由检头也不抬的说着,而陆文昭也连忙让人抬来椅子,杨涟见状作揖表示感谢,随后坐下道: “殿下监国、叶阁老让我来请殿下前往文华殿处理政务。” “不用了,这里就挺不错的,有处理不了的奏疏就发过来就行。”朱由检回绝了叶向高的提议。 他知道,叶向高也就是走一个过场,而这个道理,不止是他知道,杨涟也知道。 因此、杨涟没有催促朱由检,而是对朱由检道: “殿下以为,我们不能成功吗?” 他的话,显然是在问东林党这个体制,和他们这群人所想的变法。 他之所以问朱由检,便是看到了朱由检改变大明的一步步。 去年的十月,当朱由检告诉他,只有朱由检他自己才能改变大明的时候,杨涟只是轻嗤。 但一年过去,朱由检接连做了多少件大事,而东林党呢? 好不容易汪应蛟想出一个降低农民负担,为明朝增加赋税的新政,结果还没推行,就胎死腹中。 加上东林党内部的不团结,种种事情,让杨涟心力交瘁。 他想知道、他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新政,为什么推行不了,为什么那一个个口口声声说要让大明中兴的官员,却在权力和白银的面前纷纷低头。 他心中有太多疑惑,他想知道,为什么朱由检能判断对那么多时局变化,利用时局来扩大皇权,而东林却屡屡受挫。 “我早就说过了……” 朱由检吐出一口气,目光平澹的看向杨涟,四目相对的缓缓道: “东林之中,藏污纳垢,比起五党不遑多让,依靠这群人,你们能干成什么事?” “我并不否认尔等的新政,对于大明来说是造福百姓的一件壮举,但新政为什么推行不下去?” “每每推行新政,尔等内部先自乱阵脚,舍不得那一笔笔的“润笔”银。” “这样的一群人,能变法成功,才真的笑掉大牙!” 朱由检刀刀直捅杨涟心窝,让他身形再度句偻了不少。 之所以朱由检会这样不留情面,是他真的不想再让杨涟呆在东林党中,空耗时间,蹉跎岁月了。 东林党数百人中,能办实事的人不多,但虽然不多,但能力却很不错。 这也是为什么东林党内部分割严重,却还能压着齐楚浙宣昆五党的原因。 在朱由检看来、把那群鱼龙混杂的家伙踢出局,只留下其中的几十个能臣,说不定东林党还能施行一段时间的变法。 如果是朱由检自己,他早就把那群拖后腿的人给弄死了。 然而、刘一燝和赵南星,杨涟等人根本就舍不得这群拖后腿的人,就因为一个所谓的观念相同,着实可笑。 东林党最大的弊端,就是党同伐异,并且在伐异之后,推举一些无才的人上位。 有德无才,这在乡里邻间是好事,但在国家大事上就是错事。 无功便是过! 古往今来多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