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国事艰难(2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463 字 2023-02-20

三卫的注视下被推了出来。 他们迫不及待的开始接收火炮,并在同一时间将火炮推上固定的炮口。 这一幕被朱由检看到,他不由笑着摇了摇头,心想这群家伙要是知道,他们现在坐着的只是补给船,会是什么感想。 或许自从刘大夏烧毁宝船图纸,郑和航海资料开始,大明水师就不敢再奢望,能指挥三千料的大船了吧。 大明有技术,但没有图纸,朱由检恰好提供了图纸,而朱由校则是总结了两方船只不同,取长补短之下,弄出了它们。 望着火炮被一尊尊的吊起来放上炮位,望着白银粮食被运上船只,望着一艘艘货船满载而走,朱由检心中十分高兴。 他高兴的不止是船运,还有码头上的力工们。 开春时节,百万人口的京城是无法提供太多就业岗位的,而来到京城的底层百姓,大多都是秋收之后赶来,准备在冬季赚些工钱回家的。 眼下已经开春,距离春种不远了,但京城之中却没有太多工位给他们。 像朝廷调度这种,维持几天的装货运货,可以让一群力工存下不少钱,赶在春种前回家。 “或许我需要先解决脚下的百姓生计……” 望着那些明明身上满是汗水,却在搬运完货物有说有笑的人,朱由检心中感触很深。 他总想着未来,总想着辽东、西北、西南,对于脚下的北直隶、山西等地,却只有分地这件事情惠及了百姓。 但这惠及了多少?或许只有三分之一的百姓罢了。 如果他连剩下三分之二百姓的生计都解决不了,何谈解决整个大明的百姓生计? 想到此处,他沉吟了片刻,在想有什么能解决这么多百姓生计的办法。 首要的,用人最多的,必然就是大基建。 但问题眼下大明的基建,往往是通过百姓服徭役来完成的。 不仅需要百姓自带干粮,还会耽搁他们耕种的农忙时间。 必须要取消徭役,才能让百姓的负担减轻。 但是取消徭役,需要面对的是整个天下的士绅反对。 或许富农、中小地主、贫农都觉得是好事,但对于免除了徭役的士绅来说,这就等于剥夺他们的利益。 富人与穷人,如果吃的一样,喝的一样,那么还有什么值得富人骄傲的地方? 学识? 富人引以为傲的学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也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你讲你的唐诗宋词,我听我的市井小说。 你玩你的山水丹青,我玩我的煤炭涂鸦。 不一定非得分出一个高贵。 对于不用服徭役的士绅来说,看别人服徭役时的痛苦,就是他们感觉到自己高人一等时的畅快。 如果所有人都不服徭役了,他们的权力就等于没有了。 要怎么样才能让地方老老实实? 还是那句话,必须在地方上留下钉子,而这个钉子就是军队。 废除徭役和收税不一样,收税得让人去调查,计算,然后才能收税。 但是废除徭役呢?只需要下一道圣旨就可以,难的地方是看地方执行上。 为了私人利益,地方官员必然会出现一种情况。 那就是朝廷废除了徭役,但地方官员为了收免除徭役的银子,继续叫嚣徭役还存在。 这种贪官污吏,便是实际拦截了朝廷对百姓惠利的丑陋份子。 要威慑这种人,应该怎么做? 自然是安排一群人监督他们,而这群人不用士兵也可以,南镇抚司锦衣卫就足够。 想到这里、朱由检心中有了计较,当即对曹化淳道: “化淳、回宫,去养心殿找皇兄。” “是……”听到自家殿下的话,曹化淳便驱使马车离开了这里,而马车背后跟着的骁骑卫骑兵足足百余人。 他们拱卫马车两侧,护送马车前往皇宫。 说实话、这样的赶路和排场,朱由检根本就看不到一个地方的风气和风貌。 他一直很想去看看真正的市井民生,但是就眼下来说,他的每一次“亲民”,都代表着冒险。 想杀他的人有很多,朱由检不可能赌所有人都是聪明人,因为只要这群人中有一个莽夫,那他微服私访亲近民生的行动,就可能成为自己的最后一天。 伴随着这种想法,半个时辰的时间缓缓过去,当他们来到东华门时,朱由检换乘了车辇,向着乾清宫驶去。 废除徭役一事,还是需要先谋划,而不是脑袋一热就决定了。 徭役的废除,代表的是地方官府免费劳动力的损失。 朱由检自然可以废除徭役,但废除之后,一些兴修水利、道路,修葺城墙、县衙、石桥等等行为的成本就要上涨了。 比如一座石桥,有徭役的时候可以征徭役,而官府只需要出材料钱。 甚至可以说、如果当地有合适的原材料,那么就只需要付出工具钱,以及三合土的材料钱就足够。 但如果废除了徭役,那么人工费就出现了。 一些小县,哪怕一天只给十文钱,那一百人就是一两银子,一千人就是十两。 一条道路、一座石桥,一条水渠…… 这些基础建设,所需要投入的时间都是以月来计算的。 哪怕只招募百人,修建三个月的道路,也需要九十两的支出,加上工具、原料,支出甚至可以达到二百两。 二百两银子,地方小县一年又能有几个二百两? 大明1427个县,沿海地区还好说,内陆的一些县城,库银也不过就是二三千两银子罢了。 这看似很多,但衙门的日常维护、城墙修葺,城中道路修补等等,就要用去大半银子。 有些时候、朝廷还会让各省筹措银子,这对于这些县城更是要了老命。 就比如眼下的西南战事,五省自己就筹措了一百八十多万两,这些都是建立在各县往外掏银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