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裁撤辽镇(3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216 字 2023-02-20

十六万对十万,才有把握安稳辽东全境。” “明岁收复辽东全境之后,折色银应该能达到百万两。” “到时候、臣弟想要调孙传庭本部,外加辽镇六营兵马前往山西,调杨文岳本部,与辽镇六营兵马前往山东和河南。” “这么一来、不仅可以将辽镇兵马降到三卫三十六营,也能为陕西和河南、山东等地的卫所、宗室革新。” 朱由检把自己的计划说的很清楚,而朱由校听后也道: “听弟弟这么说,是准备把孙传庭和杨文岳两部、合计五万六千兵马调往辽东,参与接下来的辽东之战?” “嗯……”朱由检点了点头道: “正辅兵三十万大军在贵州,有些过于浪费了。” “眼下孙传庭他们刚刚招募新卒,还需要锤炼一番,所以需要等等。” “在等待的时间里,便可以着手将辽镇裁撤,这个过程、臣弟估计需要一年的时间。” “等待明年开春,便可以调孙传庭、杨文岳两部兵马北上,秋收之后反击老奴。” 朱由检并没有表现的很自信,毕竟努尔哈赤的军事能力有目共睹。 加上孙传庭两部,那就是明军正兵二十一万对阵努尔哈赤正兵十万,两倍的数量,哪怕损失重大,也足够收复辽东全境。 “调走孙传庭和杨文岳两部,差不多就是正辅兵七万了吧?” 朱由校盘算了一下,如果调走这七万兵马,贵州还有正辅兵二十三万围剿叛军,也不算太差。 “既然弟弟想好了,那么就按弟弟所说的来吧。” “臣、谢万岁信任……”朱由检高高的作揖,夸张式的表示感谢,让朱由校抬手拍了他的背一下: “别卖弄了,你这么多计划堆在一起,大琉球那边又是个不小的缺口,可得自己好好衡量,别超过了御马监的能力范畴。” “不会……”朱由检笑道: “三省养济院的人都分散各处,虽说有二十七万人,却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或许才能把他们迁移至大琉球开垦。” “大琉球的气候不比关外,关外苦寒,到了冬季,地如铁板一般,难以开垦,但大琉球气候宜人,一年四季皆可开垦。” “只要迁移养济院的懒汉前往,再加上发放耕牛、粮食,沿海的百姓也一定会愿意迁移。” “唯一的难题就是大琉球之上有不少土人,恐怕会对我汉家儿郎仇视,甚至发起进攻。” “这也是为什么臣弟派黄龙留守两个水军卫的原因。” “不过、如果开发得当,以大琉球一府之地,足够养百万百姓。” 朱由检自信的说着,而朱由校也好奇道:“弟弟倒是很自信。” “这是自然!”朱由检笑着回应。 旁人不知道也就算了,他还能不知道? 郑芝龙和熊文灿用福建一省的财政,就在明亡以前迁移了十万福建百姓去大琉球。 这时间跨度,是十四年的时间,而眼下朱由检所投入的,是每年五六十万两银子。 他也不害怕会亏本,说到底只要那二十多万懒汉能自给自足,那他也就可以开始管控巴士海峡了。 他根本就不准备和郑芝龙一样,只收保护费,而是准备把整个沿海都给管控。 掌控广东,他现在有些鞭长莫及,但如果只管控琼州府(海南),裁撤琼州府的海南卫呢? 两支水军,一支驻扎琉球府,一支驻扎琼州府,以两个大岛来管控航道,禁止所有海商贸易。 简单来说、就是朱由检要吃下整个东亚航道的贸易。 杜绝所有走私海商,只允许御马监一家独大。 眼下东亚的海贸市场有足足六七百万两的贸易量,其中一百万是对日贸易路线,两百万是东西方、南洋贸易路线,剩下的三四百万都是大明的内需。 给海商、他们不交税,那不如直接让皇店来垄断贸易。 加上只允许欧洲海商在琉球南部,琼州南部贸易,以此来直接贩卖商品给欧洲人。 这么一来、海贸就被他给垄断了。 他也不用害怕海盗,因为以御马监皇店海船的体量,只要装备上火炮,结伴而行,根本就不存在有海盗敢来打劫皇店船队。 把整个海上贸易吃了,足够养肥御马监的兵马,扩充水军三卫。 因此、朱由检继续对自家皇兄作揖道: “等琉球府屯垦结束,希望皇兄能准许横海卫驻扎琼州府,将琼州府弄为直隶府。” “嗯?”朱由校皱了皱眉,有些搞不懂自家弟弟要琼州府干嘛,那地方以前都是流放犯人用的。 “好吧、只要弟弟不嫌麻烦就是。”朱由校摇了摇头,而朱由检也高兴的应下。 这时、两兄弟已经骑马回到了燕山大营,与此同时、一道熟悉的身影也出现在了大营的门口。 身着一身常服的满桂站在大营门口,隔着老远就对朱由校两兄弟作揖行礼。 两人见状策马上去,而朱由检没有动作,朱由校也知道自家弟弟是把礼贤下士的好处给了自己,因此翻身下马,将满桂扶起道: “满桂,你在关外干得不错!” “臣不敢辜负万岁和齐王殿下。” 朱由校一开口便是夸赞,但满桂却在这个时候暴露了他政治不行的缺点。 他的回话,让跟在朱由校身后的朱由检、刘若愚、陆文昭等人纷纷皱眉。 因为这种局面,以一个将领的身份,最好就不要提及提拔他的亲王,但满桂却没有想那么多,只知道是朱由检提拔的自己,所以提上了一嘴。 气氛一时间陷入了尴尬,但朱由校却大笑道: “好!你不忘弟弟对你的提携之恩是好事,这次让你去辽东裁撤广宁等地的兵马,也是弟弟提议的,你有什么想法?” “臣没有什么想法,只知道如果有人敢谋逆,斩了便是!”满桂一如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