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七章 辽东大捷(3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109 字 2023-02-20

扎营”外,再也做不了什么。 唯一值得庆幸的,便是堆积如山的金军首级,和俘获的马匹、甲胄。 各地的首级都在统计,并都在统计结束后,发往了广宁。 八百里加急的文册,在塘骑的纵马疾驰下,一份份的送往了三百多里外的西平堡。 四个时辰后,当浑河南岸的明军已经开始猛攻抚顺城的时候,朱由检也成功的拿到了前线的粗略斩首估计。 满桂、曹文诏和努尔哈赤、黄台吉的营盘之战,明军总计斩首四千余级。 之后努尔哈赤突围,在朝阳山被熊廷弼等人阻击,而朝阳山这一战,明军对金军总计斩首一万二千余级,具体数字还没有统计出来。 再之后,金军断尾求生的突围东逃,总兵满桂、贺世贤、曹文诏三人领铁骑追击,追至抚顺南岸,斩首五千余级。 满桂对岳托和正蓝旗等金军的反复面突,又斩首真虏千余级,假虏三千余级。 这一切、便是辽沈平原先后数次大战所斩获的统计,合计真虏两万二千余级,假虏三千级,合计两万五千级,并且这还是粗略统计,如果仔细统计后,或许更高…… 努尔哈赤四万大军入辽,直接战死沙场的便有两万余人,受伤的或许还不在少数。 两万二千余级真虏首级,这是一种什么概念? 历史上、自万历四十六年开始,到建虏入关前,整整二十七年,明军对建虏的总计斩首也不过就是两万余级,而明军此刻一战便打出了这样的成绩。 这还只是努尔哈赤入辽失败后明军的斩获,接下来才是重头戏…… “有黄台吉和努尔哈赤的消息吗?” 合上文册,朱由检眼底平静的像一潭池水,而站在他面前的陆文昭也作揖道: “前军有回禀,已经确定的是、黄台吉在营盘之战时遭受了很重的伤势,一度只能趴在马背上。” “至于朝阳山一战和浑河一战,天色太黑,金军没有举火把,确实看不清楚……” “……”朱由检沉默了片刻,心里百味杂陈。 不能确定黄台吉到底死没死,这让他心中有些不安。 尽管就眼下的斩首来说,金军已经彻底被打断了脊梁骨,并且明军的第三、第四路大军也在朝着赫图阿拉杀去,但他依旧不放心。 大明需要一个极稳的局面来应对接下来的内部动荡,黄台吉这厮如果活着,那始终是个祸患。 尽管就眼下的军报来看,两白旗几乎全部被歼,只有少量人逃走,黄台吉没有了任何筹码和实力在金军内部来谋取利益,但朱由检还是要提防着。 “大军继续进攻,七月底我要看到全辽光复,并且除了辽东,长城以外一百里内,正统年间的所有石堡都重新修葺收复。” “是!” 朱由检下令,陆文昭也老实应下,而在他应下之后,朱由检并没有结束安排,而是询问起了复辽之外的事情: “琉球府眼下如何了?” 见朱由检询问辽东之外的事情,陆文昭连忙回应道: “入今岁以来,福建、广东等地遭遇龙挂(台风),又发大水,米价从二月的四百文每石,涨至七百文每石。” “米价太贵,因此迁往琉球府的百姓就更多了。” “截止六月二十,琉球府眼下有九万四千余户,四十七万余人,耕牛九千余头,挽马一万余匹,已开田亩六十余万亩……” 陆文昭老老实实的回禀,而朱由检听后、十分满意的颔首。 相较于辽东大地,琉球府的开垦确实太容易了。 加上百姓人多,御马监出粮食和农具牲畜,这样的速度倒也不算奇怪。 揉了揉眉心,朱由检才起身开口道: “告诉黄龙,粮食的事情不用他担心,先把琉球府给我好好开发再说。” “是!”陆文昭应下,但很快又试探性开口道: “殿下、卑职不明白,如广东之地,实际上还有大量可开垦的地方,只是百姓钱粮不足而没有开垦。” “何不在广东行琉球之举,说不定能开垦数百万亩耕地……” 对于陆文昭的不解,朱由检只能解释道: “广东与琉球不同,广东虽说面积也广大,但是境内山地多,平原少。” “论开垦的难度,比云贵不遑多让,更别提能开垦的地方,大多已经开垦出来了,与其耗费精力,不如迁移琉球。” 朱由检所说的话,很直白,却很实际。 明朝国初广东耕地数量只有七百多万亩,人口却三百多万,人均耕地不过两亩。 到了晚明,按照朱由检的记忆,广东的耕地已经达到了两千多万亩,但人口最少翻两倍,但人均耕地面积依旧没有超过三亩。 广东耕地的巅峰,在朱由检的记忆里,始终没有超过四千五百万亩,用四千多万亩地来养活七百万人,听上去轻轻松松,但如果真是这样,天启、崇祯年间广东就不会多次大饥了。 与其把精力浪费在其他难以开垦的地方上,倒还不如直接迁移百姓。 江西、湖广,福建、浙江、南直隶…… 这五个省人口,洪武年间就高达四千多万,眼下即便只翻两倍人口,也有八千余万人。 在即将爆发天灾情况下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才是朱由检需要考虑的。 五省爆发旱灾虽然比北方晚几年,但留给朱由检的时间也不过十年左右了。 十年时间、必须将八千万人口稀释出去大半,这地方,只有南洋和海外就藩一事…… 想到这里、朱由检便看向陆文昭,同时将话题拉回了辽东,并开口道: “老奴入辽一战,是为我大明辽东第一大捷!事情当速速禀报皇兄!” “另外、调三十万两银子给火炮厂和天津船厂,再传消息给黄龙,准备在琉球府扩充水军三卫为七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