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二章 谏言废辽饷(1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201 字 2023-02-20

“我事不成,乃天不助我!” 天启三年八月二十四,在文臣恼怒阉党出手对付他们的时候,在朱由检在辽东自得散漫,整日郊外纵马的时候,西南山区之中,伴随着一人的不甘咆孝,数以千计的明军向着城头杀去…… 天启八月二十七日,朱燮元派人八百里加急,在三天后将安邦彦自刎战败的消息传到了京城。 自此、霍乱了大明近三年的奢安之乱宣告结束。 此役、耗费大明白银九百二十七万两,前后出动兵马达到了三十九余万,调动了云贵川和两广、湖广等六省的兵马,耗费了一千二百余万石粮食。 自此役结束,贵州境内再无土司,而云南、四川南部,广西等地的一些土司也因为明军的这一战小心谨慎,多少野心家纷纷低头。 京城张灯结彩,西南百姓喜出望外,即便是北方五省、诸如陕西这种被压榨的数百万百姓,都纷纷喜气洋洋,走街串巷的告诉了友人,大明终于打完两场大战的消息。 对于百姓们来说、他们并不在意当权者是谁,毕竟官员都一个样,清廉又有能力的官员始终是凤毛麟角。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更在意复辽之战、奢安之乱的原因,是因为所谓的辽饷。 辽东复了,建虏被齐王殿下一口气打断了嵴梁骨,西南的安邦彦和宋万化也道消身死…… 这样的情况下,大明已经四海升平,那么能不能将那辽饷取消,给百姓喘一口气? 百姓们的想法很简单,他们不要求朝廷和官府对他们免税,只想要将辽饷的赋税减免。 或许对于自视清高的一些人来说,所谓辽饷不过是每亩地征九厘银子,也就是九文钱罢了,这些泥腿子分别就是舍不得掏钱。 但对于熟悉大明畸形税收制度的朱由检来说,辽饷对天下百姓到底意味着什么?他再清楚不过了。 地方官员包庇士绅和大地主、商人,勋贵,文臣,将原本属于他们头上的每亩九文钱,直接转交到了大明百姓的头上。 大明有田七亿余亩,其中在百姓手中的只有三分之二,其他的三分之一分别被它们被侵占。 看着好像不错,因为它们只侵占了三分之一,还给百姓留了三分之二。 但问题来了、在这三分之二中,有绝大部分的田亩,都处于一个阶级之中。 中小地主…… 百姓是没有银子的,甚至说的难听一点,比起士绅豪强,他们可以说是穷鬼。 穷鬼手里没有钱,要收钱得找不是那么穷,甚至还有一点小富裕的。 这如果用后世的经济话术来说,便是“收割中产阶级”。 历朝历代,唯有收割中产阶级才能给一个王朝续命。 从秦汉隋唐宋元明历朝历代的过程来看,当统治者把镰刀对准了这个阶级的时候,王朝就变成了一个进入重症监护室的垂死之人。 能不能续命,完全看这个阶级的数量够不够多。 在收割这个阶级的时候,宋朝表现得十分出色,因此明明它占据了最少的田地,却轻松突破一亿人口。 而在收割中产这块,明朝远不如宋代,因为士大夫和商贾、大地主、勋戚的贪婪,外加上突如其来的小冰河大旱,实际上不过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他们就被消耗了个七七八八。 在这种消耗中,北方的中产无疑是第一个被收割的。 “穷鬼没有钱可以收,大富豪又不能收,就只有收你们这群人了,崇祯啊、你倒是真的挺倒霉的……” 当朱由检将辽饷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他看着手中的文册感叹了起来。 【今岁共收六百二十三万四千三百余两,田赋三百七十三万余两,杂项一百七十六万余两,盐课七十五万余两,关税七万余两……】 望着手里的辽饷税目种类和各税目的数量,朱由检咋舌的同时站起身,将手背负在身后,走出了庭院。 锦衣卫跟上了他,而他则是在这造价三千多两银子的总经略府内渡步。 他脑中闪过了辽饷在他所在的世界中,所出现的所有情报…… 辽饷亦称新饷,始征于万历四十六年,主要用于辽东的军事需要。 从四十六年定下定额,到四十八年万历皇帝驾崩为止,大明全国除贵州等少数地区外,平均每亩土地加征银九厘,计五百二十万零六十二两。 到今年,魏忠贤登台后,朱由校又利用魏忠贤,以辽饷的名义,对行商和百姓征收榷关、行盐及其他杂项银两。 今年能收到六百多万两银子,创下新高,就是因为崔呈秀等人在江南搞事的缘故。 往年辽饷加征的盐课顶多七八万两,但今年一下子涨了十倍,而平日里几十万两的杂项,也被崔呈秀提高到了一百七十多万。 这是好事吗?实际上并不是…… 崔呈秀可能会因为需要打倒一些不顺从他的盐商和官员去加收杂项和盐课,但不可能一下子凑出那么多。 如果能凑出那么多,必然也是向百姓和中小地主、中小盐商,中小商贾下手了。 下手的方式很简单,不过就是说朝廷加税罢了。 大明百姓具体有多少,朱由检也不清楚,但即便按照一亿五千万人来算,平均每个百姓也要出四十二文钱。 占据了三分之一资源的那一成人,将应该征收的三分之一税收,转嫁到了其他三分之二的人身上,最后就导致剩下三分之二的人,每人需要交六十三文。 这三分之二的人,即便算他一亿人,但按照五人一户的最小来算,也不过就是两千万户罢了。 两千万户,也就是作为顶梁柱的两千万男丁来分担这六百多万两辽饷,实则每个人需要分担三百余文。 以朱由检了解的情况来看,大明除了人口稠密的南直隶、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