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 “砰——” 七月中旬,在大明还在革新卫所的时候,海外孤悬的琉球府似乎成为了唯一的净土。 北港船厂,后世基隆一带,此刻可以说是人声鼎沸。 琉球府近一百三十余万人,其中有近四十万居住在北港这块盆地上,而作为唯一有经济产出,打工赚取银钱的地方,北港船厂便居住了五万余人。 这五万多人中,近万人清一色的都是广东、福建、浙江一带的船工师傅、学徒迁移而来。 在这里、学徒工钱每月六百文,师傅一两五钱。 自天启二年腊月筹备建设以来,自天启四年五月,这里一直在制造学习天津船厂的军舰和商船。 尽管技术上还不如可以建造出上万料的天津船厂,但在同时起步的龙江、南港、旅顺、北港四大船厂中,北港稳居首位。 到目前为止,北港已经可以熟练的制造出八千料的商船和补给船,以及五千料的丙等军舰。 市舶司的繁荣、变相带动了南、北港和南京等三地的船厂,海上的巡检司搜查得紧,过往海商只好按照市舶司的要求交税。 虽然海商们不断地输送“润笔银”给江南诸党文官,但他们自天启三年以来一直处于被打压和被朱由检压制的状态。 加上朱由检一副要征收陆上商税的模样,谁还有心思去管海商? 这个时代的海商和东西方贸易量,虽然达到了上千万两银子,但实际上单纯的收税只能收取一二百万两银子的关税。 真正想要赚银子,只有垄断海上贸易的货物,而市舶司正在走这条路子。 大明所有海上贸易,经过市舶司的监督和巡检,逐渐形成了“原料场—皇店—市舶司—海商—交易”的一个封闭环。 所有海商在皇店购买货物后就开始给市舶司交税,而交税后市舶司开取证明,船只才能挂上皇店的铁牌,进行近海和远洋贸易。 不过这样的模式也不是没有好事,因为随着市舶司的壮大,海军十二卫也会派出舰队,固定保护航道。 除此之外、海军十二卫也在尽力的打击大明海域内的所有海盗,这样的打击力度,正在逼迫海上的所有大明武装商人转变为单纯的海商。 一些打着海盗旗号进行海上贸易的人也不得不改头换面,老老实实的交税。 不是他们不想反抗,而是当他们看到总吨位超过二十万吨的四支甲等舰队的时候,心里的反抗之心瞬间熄灭了。 大明的造船速度有多快?这点从嘉靖年间的《南船记》就能看出,工部七月下令,九月龙江船厂便战船下水。 朝鲜之役,大明诸多船厂甚至还没有发力,就建造出了上百艘战船。 尽管那些战船的规模还不如眼下的丙等军舰,但当初的船厂也比不了现在的船厂。 大明五大船厂,常年工作的工匠和民夫总数达到了二十多万人,远超万历年间的规模。 这还是四支甲等舰队建造结束后,船厂放慢速度的结果,如果按照巅峰时期来算,天启三年的五大船厂,工匠和民夫人数突破了四十万。 这样庞大的规模,一开始是为了军舰建造,但随着军舰的逐步完善,五大船厂开始转向了民用商船的建造。 尤其是在市舶司彻底稳固了海上地位后,大明大量商贾纷纷拿着银子前往了各大船厂,就如今日一般…… “船主、这些商船若是装上撞角,恐怕一击就能把红毛夷和大弗朗机人的战船撞沉。” “嗯,运载的货量也足够多。” 北港船厂的码头上、在来来往往数万民夫和工匠劳作中,道路上也不乏可以看到前来购置商船的海商。 不过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北港迎来了一个大客户。 一艘还没有完工的六千料商船下,一名五十多岁的海商伸出手抚摸着商船,而他的身边围着大大小小上百人。 这个海商有个响亮的称呼,汉人领袖“甲必丹”,当然、他更喜欢自己的本名,李旦…… 李旦是著名的海商,祖籍福建泉州人,万历年间于菲律宾经商,因与当地的西班牙统治者不合,转至日本九州岛定居,成为当地华侨领袖。 在之后的三十多年里李旦筹组商船,于日本、大明、琉球、东南亚各国间从事海上贸易,据传德川家康统一日本的道路上,就曾受李旦资助。 由于麾下船队过于庞大,他被南洋的欧罗巴人尊称为“甲必丹”,这是他们对当时汉人领袖的最高称呼。 不过、李旦再强大也是个人,当市舶司开始发力的时候,所谓的甲必丹也需要老老实实的低下头。 当他在南洋和大明沿海的贸易受阻,他当即便带领自己麾下的所有船主南下,来到了北港准备和市舶司商讨海上贸易的事情。 刚刚开口说话的,便是李旦集团中的二把手颜思齐。 不过相比李旦只是为了做生意而南下,颜思齐的南下有些狼狈。 上个月、颜思齐联合杨天生、陈衷纪、郑芝龙等二十八人拜盟为兄弟,立下誓言:“生不同日,死必同时”。 之后、众人推举颜思齐为盟主,谋划推翻德川幕府统治,在日本建立政权,接受明朝册封。 只是不等他们动手,事情就因为叛徒的出卖而泄露,德川幕府随即遣兵搜捕,而颜思齐也只能率众仓惶分乘十三艘船出逃。 之所以说他们是一个集团,但是李旦却不受影响,主要是因为李旦主要还是从事明面的海上贸易,而颜思齐则是负责暗地里的保驾护航。 一个是商人,一个是海盗,身份各不相同,却能合作共赢。 因此、当李旦知道市舶司崛起,海上贸易即将变天的时候,李旦主动叫人前往九州岛,找到了躲避追兵的颜思齐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