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六章 太庙献俘(1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198 字 2023-02-20

一夜之间,整个京城开始了戒严,身处五军都督府的孙应元开始调集燕山的神策、金吾,通州的武骧、腾骧集合京城。 由于是轻装前行,他们只在一夜间便疾驰百里抵达京城。 当文武百官第二天一早还在等待消息的时候,便知道了四卫兵马集结永定门的消息。 “七卫六营近六万兵马,看来确实是齐王那边发生了不得了的事情……” 前往文华殿的路上,得知消息的叶向高、赵南星、左光斗、韩爌等人纷纷紧皱起了眉头。 不过他们可不像姚宗文等人那么傻,也不相信龙精虎猛的朱由检会因为一场病而忽的薨逝。 他们在等待皇帝给一个说法,而这个说法在他们抵达文华殿后,立即有太监送了过来。 “万岁有旨意,明日巳时正常献俘,齐王领兵自永定门入京城,内阁当好好制定献俘的流程。” “老臣,领旨意……” 接过司礼监太监让人送来的圣旨,叶向高和赵南星等人心中纷纷松了一口气。 这其中,尤其是赵南星。 尽管他和朱由检算半个政敌,可问题在朱由检经营下的大明,基本成为了半个军治理的王朝。 如果这种时候朱由检薨逝,兵权压过文权的大明朝,在兵权没人能站出节制的时候,恐怕会发生比建虏、北虏入侵更坏的事情。 别的不说、远在万里之外的黄龙,会不会据旧港而自立? 毕竟没了朱由检,在海上可没有谁能压制黄龙,黄龙如果真的自立,那凭借沈廷扬手中的市舶司,可以说完全能组建一个数百万人口,带甲数万的王朝。 孤悬海外的坏处,在此刻展现的淋漓尽致,而司礼监的消息算是安定了众多人心。 当司礼监的太监离开后,叶向高也转身对礼部的官员吩咐道: “前些日子是齐王有事耽搁了献俘,礼部发个消息把事情盖过去,想来百姓应该会体谅齐王的。” “是……”礼部尚书林尧俞作揖应下,并没有感觉这样的告示有什么难度。 说到底、百姓对于朱由检的体谅、忍耐程度是比较高的。 毕竟皇店的存在,等于是无时无刻都在宣扬朱由检的武功和文治。 减除三响、分派军屯田,组织安置难民…… 这些政策的推动都是朱由检,而每当政策推动,皇店里随处可见的告示牌都能看到详细过程和结果。 相比较遮遮掩掩的邸报,百姓们更喜欢大白话的皇店告示。 这样长久的观摩下来,心中对朱由检有好感是正常的,毕竟谁不喜欢一个减轻百姓负担的人? 于是,在叶向高吩咐后,林尧俞很快就重新规划了一下明日献俘大典的流程,并派人前往了勖勤宫,从城墙告示到皇店告示的合作。 对于这样的好事,曹化淳也没有理由拒绝,当场便同意,随后安排隶属皇店的印刷厂开始印刷告示,散播在京城二十座皇店各处。 京城虽然扩城了,不过北直隶的百姓毕竟只有千余万,加上均分军屯田后,大多百姓手里有田地,自然不会选择常住京城,哪怕外城房子便宜。 因此从扩城到现在,京城的人口数量,还维持在百万左右,大明的第一城依旧是南直隶应天府的南京城。 不过好在皇店并非小门小户,而是集园林风景与一体,类似景区一样的存在。 所以二十个皇店,足以将消息传给大部分百姓。 也如叶向高和林尧俞所预料的一样,百姓对朱由检的包容程度确实很高。 告示发出后的第二天,当晨钟开始作响,街上就陆陆续续出现了不少人。 京城中轴线上的正阳门大街,也就是后世的前门大街,在建造之初宽二十五六丈,之后被百姓私自侵占,拥塞街道,最后逐渐形成了后世前门大街宽度七八丈的模样。 不过、伴随着新城的扩建,侵占官街的所有商铺民宅都被赶往了东西新城。 不仅如此、为了照顾到日后京城或许会涌进更多人口,正阳门大街两侧的正东、正西两坊分别向里缩边十余丈,十余万人口迁移东西新城。 至此、正阳门大道达到了四十九丈的宽度,足以媲美盛唐时期的朱雀大街。 也因此、四十九丈宽,五里长的正阳门大道,足以在留出二十丈行军道的同时,沿街围观二十余万人。 这还仅仅只是城内,而献俘大典是要从城外开始的。 永定门外不是一片荒芜,而是错落有致的集镇。 集镇也在经过工部的整顿后,留出了四十九丈的官道,向南长六里,足以容纳二十余万人。 因此、献俘大典的开始,首先是从四十余万百姓踊跃而来的场面开始的。 从卯时起,出现在街道两侧的百姓就不断变多,最后到辰时时,已经是乌压压的一片,如两条五色长龙,从正阳门一直蔓延到永定门,中间断开,向外继续。 在京京官们,除了需要留下班值的官员不能前往以外,其余三千多名京官纷纷前往了大明门。 “献俘典礼”在大明朝是非常隆重的,和上次抓到荷兰俘虏的献俘不同,这次被朱由检抓到的,毕竟是套虏三大部的首领素囊,几十万人的大汗。 因此哪怕是为了他一个人,这场“献俘大典”也不可能草率。 当辰时准时抵达,由皇城三卫的龙虎、飞熊、仪鸾三卫开始,从太庙罗列阵型,每隔一丈停留一人,由太庙至大明门外站立,着金色山文甲。 不过、从太庙到大明门这六百余步自然是占不了一万多人的,因此剩下的人将会在大明门左右,以及外廷大明门延伸出来的城墙上拱卫。 从大明门向外,到正阳门的四百余步,则是由锦衣卫的缇骑站立。 而正阳门外,便是由上直的拱卫营按照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