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八章 以宗制藩的国策(3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312 字 2023-02-20

趣了,尽管他还是担心这样的新政会导致数量庞大的文官和士绅反扑,但他想了想他们兄弟手中的兵权,以及燕山学府的学子,渐渐放下了心来。 “他们二人,臣弟准备让他们筹备一个军备研究院。”朱由检带着一丝笑意回应。 “军备研究院?”朱由校来了兴趣,这东西一听就是研究东西的,而且还是军械,就是不知道研究的是什么军械。 同样的、面对朱由校的询问,朱由检也微微颌首: “嗯,军备研究院,主要是研究一些可以运用到战场上的东西,当然还有民生上。” 朱由检想弄这个东西很久了,只是苦于研究题材和方向一直没有编写好,加上没有绝对的武力前,研究出来就是为他人做嫁衣,因此一直没有进行。 只是眼下不同了,皇权威势鼎盛,兵马遍布天下,燕山学子中有天赋的苗子也被选出来了。 这种时候、也是时候聚集一些善于研发的人才开始推动科技和工业了。 大明需要增强投送能力,钢铁产量、粮食产量,还有军事装备的更迭。 因此、蒸汽机、有轨四轮马车,高炉、击发枪、火药、化肥等等科技产物。 不过对于研究这些东西需要多久,朱由检自己也没有底气。 蒸汽机这东西看上去简单,但如何让他的动能足以拉动火车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以朱由检那简陋的理科知识,顶多能弄出一个可以加压抽水的蒸汽机,最后的用途估计也是用在矿洞里。 似乎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最早用于工业的蒸汽机版本,就是拿来给矿洞抽水的…… 只是他也管不了那么多,反正他给出了方向和可以讨论的东西,再留下自己那简陋的理科知识,能研究到什么地步,全看毕懋康、孙元化,还有正在寻找的宋应星几兄弟了。 “好了、既然你心里有数,那你自己看着办便是……” 朱由校嘴巴上这么说着,心里却想着等这个所谓的“军备研究院”弄出来,他一定去观摩观摩。 想法落下,他又重归正题道: “对此、诸王海外就藩的事情,弟弟你还没有说,想到万全之策了吗?” “办法自然是有的,而且也比较简单,但还是需要前往一趟天竺殿才行。”朱由检笑了笑,随后便准备走向天竺殿。 只可惜他没走两步,就被朱由校给拉住了。 转头看了一眼对方,却发现朱由校皱眉拽着他,看了一眼旁边的轮椅。 “……”语塞的朱由检也不好抗命,只能坐上了轮椅,准备叫孙守法进来推轮椅。 不过不等他开口,轮椅就走动了起来。 转头一看、可不就是自家哥哥在“亲力亲为”嘛…… “咳咳,哥哥这样有失体统……”朱由检隐晦的提醒。 “推自家弟弟又有什么不可以?”朱由校举得蛮有意思的,反驳了朱由检后,当即就跑动了起来。 “等等等,慢点!”坐在轮椅上,尝试着被人推着跑的感觉,让朱由检畏手畏脚。 骑马摔了他还能提前跳马,坐轮椅上如果摔了,他喊救命都来不及,而且跳车估计摔得更重。 “殿下?!” 当朱由校推着朱由检往外跑,在殿门口聊天的满桂几人都没反应过来,只觉得一道黑影窜了过去,吓了众人一跳。 等反应过来后、他们才发现是朱由检被人推着跑了,吓出了众人一身冷汗。 只是当他们看清推车的人后,瞬间就语塞了。 皇帝推着亲王跑,这估计也是大明历代的头一遭了…… 担心皇帝把自家殿下推翻,满桂等人只好一路小跑的跟了上去。 作为齐王府总设计师的朱由校对于齐王府的一草一木,比对皇宫还清楚,一路上风驰电擎,朱由检心都悬到了嗓子眼,只求自家哥哥推累了慢点。 然而、有的天赋总是在兴趣上来的时候觉醒。 比如这种时候、朱由校木匠的体力倒是展现的淋漓尽致。 推着朱由检的他,一口气跑了百来步不带大喘气,拐弯时也不减速,差点把朱由检甩飞出去。 这就导致朱由检一直憋着气,做好了被摔的准备。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朱由校的“车技”还算不错,一路不仅没把他摔到,还踩着轮椅背后的凸起,一边推一边滑行。 “您这是造了自己玩的吧……” 朱由检看了一眼满脸激动的朱由校,又想了想自己这个好大哥的年纪,末了只能在心底吐槽一句“男人至死是少年”。 “到了!嘶……呼……” 当轮椅抵达天竺殿的时候,朱由检回头一看,只看到了木轮椅上橡胶轮胎在沿途地砖上留下的印记。 “古有高梁河车神飙驴车,今有木匠皇帝飙轮椅……” 这一刻朱由检只觉得朱由校打造这个轮椅不是为了他,而是为了他自己玩得高兴。 “到了、弟弟你说吧。” 朱由校喘着粗气推着朱由检来到了天竺的大致沙盘面前,而沙盘上几乎是空白的一片,只有沿海一些地方有旗帜和文字。 上面的旗帜和国家名字,都是旧港那边和欧洲商人贸易时询问得来的,至于有没有出错,朱由检也管不了这些了。 反正以南部土邦的战斗力,就算出错了也没有太大问题。 想到这里,朱由检起身,对朱由校道:“哥哥还是坐下吧,别累坏了身子。” “嗯……”喘着粗气,朱由校没有推让的直接坐下,而朱由检则是在之后满桂他们赶来后才拿着黄花梨木棍说道: “诸王海外就藩,首要选择天竺,而之所以选择天竺,不选择其他地方,主要是因为不方便。” 他用棍子指着青藏高原、中南半岛说道: “乌斯藏、朵甘为长江、黄河源头,不可交给藩王和其他异族小邦。” “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