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上的信件抽出,而拇指大小信纸上密密麻麻的写了上百字(可以去看古代科举小抄)。 仅凭人眼,很难看清上面的内容,因此这人走到了旁边的一张桌子前,从中翻找出了一个类似于放大镜的单片镜片,对准了信纸上的内容。 【战船以备,只待东风。单于之地,封狼居胥,无……】 密密麻麻的小字,若是用正常的小楷笔来书写,根本无法写下这么多字。 要写这样的小书体,只有用老鼠的两三根胡须特制成的笔来书写,若是由眼力极好的人来书写,这样一张拇指大小的纸张,足够写下上千字…… “终于等来了……” 当着上百字被此人看清,他嘴里脱口而出的无疑是大明官话,而看过信纸之中,他当即让信纸折起来吃到了嘴里。 咀嚼咽下后,他立马走出了木屋,并在将木屋锁好后,看了一眼四周的简陋木屋,便朝着土城最中心的木屋走去。 相较于普通的木屋,这个木屋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合院,而它的大门又两队身着简陋锁子甲的蒙古人守候。 当这个说着大明官话的汉人试图走进合院的时候,两队蒙古人不仅没有阻拦,还对他行了一个抱胸礼。 火急火燎的走进合院,跨过庭院,当他来到会厅的时候,一个苍老如五十岁的蒙古男人坐在虎皮椅上,手里正在看着明朝小说《三言二拍》。 “鄂木布台吉、您的富贵来了。” “嗯?”见到汉人走进来,并抱胸说出这句话,这鄂木布当即起身道:“什么意思?” “齐王殿下已经带兵抵达哈剌温山脉东麓,眼下只需要台吉能和下面的部落撤出东麓的哨骑,而由在下带路,引兵前往格勒珠尔根城,就能轻而易举的拿下奥巴。” “到时候、按照河套的例子,您最少也是大明朝的一个伯爷!” “他们真翻越了哈剌温山脉?”鄂木布有些不敢置信,毕竟哈剌温山脉都是原始森林,带领大军横穿四百多里的原始森林,这不是他认知里可以做到的。 不过、如果明军真的做到了,那他也可以铁了心的投靠大明了。 “已经到了。”这汉人抱胸行礼,而鄂木布闻言犹豫了片刻,随后才道: “我可以让人撤开一个夜晚的时间,如果一夜内、齐王殿下能领兵代打格勒珠尔根城,那我会帮助齐王殿下抵挡南边反扑的叛逆。” “台吉、您的决定无比英明,相信不久之后您就会成为大明的一位伯爷了。” 汉人闻声行礼,随后道:“我会带人亲自去搜寻齐王殿下的踪迹,请台吉您给我您的军令。” “拿去吧。”想要投机的鄂木布当即解下了自己腰间的一块铁质印章,这是当年大明赏赐科尔沁诸部台吉的官印,鄂木布也有一个。 平日里这个印章就代表了他亲自抵达前线,而这个印章交给了眼前人,也自然代表了调兵的权力。 拿到印章、这汉人当即转身离去,随后在马厩取了一匹马后,带着两名蒙古人便冲出了土城,向着西边狂奔而去。 一路上他不停的用鄂木布的印章去各部换马,仅天黑前,便奔出二百余里,举着火把,背着满背的响箭,持这一把手弩开始围绕着哈剌温山脉每隔三里射出一支响箭。 他身后的两名蒙古人也知道他的身份是大明的锦衣卫,对此他们也没有认为帮助大明来对付科尔沁有什么奇怪的。 在民族思想浪潮还没有崛起的这个时代,他们根本不在意统治自己的是汉人还是蒙古人。 要不是害怕南下被明军割了首级,许多蒙古人甚至都会主动南逃。 贯穿大明朝二百余年,汉人北逃、蒙古人南逃的例子屡见不鲜。 不同的是,蒙古人大多南逃都需要有引路人和引荐人,而汉人只要北逃,并且是铁匠、木匠这种人才,基本都会被施以优待。 现在他们乌拉特部有归顺大明的机会,谁还愿意在草原上吃沙? 没看到齐王扫北扫成什么样子吗?留在草原死路一条…… “砰!” “哔哔——” 当锦衣卫带着两名蒙古人再度在一处山坳射出响箭,和之前几十次的落空不同,这次的响箭射出后,山坳之中传出了木哨的回应声。 “找到了,你们去通知各部准备向南北移动,好好配合的贝勒,我会为他们请功。” “是!”听到锦衣卫的承诺,两名蒙古人当即策马返回了沿途来时路过的所有部落,准备通知他们南迁和北迁,避开明军的路线。 也在他们两人策马离开之后,山坳之中奔出了十余名明军塘骑,而对于这名已经在漠东呆了两年多的锦衣卫来说,见到大明的甲胃和旌旗足以让他鼻头发酸。 他高举起双手,对着警惕的塘骑们说道: “锦衣卫北镇抚司漠南千户所、科尔沁百户所,乌拉特部小旗官马大用,特来为殿下开路!” 听到熟悉的大明官话,一行塘骑放松了一些警惕,但还是向外侦查了十余里,同时对马大用进行搜身,之后才带着他穿过长长的驿道,来到了朱由检的面前。 “锦衣卫北镇抚司漠南千户所、科尔沁百户所,乌拉特部小旗官马大用参见殿下,殿下千岁……” 当朱由检出现在马大用的眼前马大用当即站立作揖,而他没有跪下的举动也让朱由检稍微点头。 只要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不太喜欢人跪下作揖,这也说明这锦衣卫对他比较了解,减少了一些是他人冒充的可能。 “如何?有哪些部落愿意归顺我大明?奥巴现在又身在何处?兵力几何?” 朱由检连续三问,对此马大用都做出了回应: “眼下乌拉特部、明安部、哈喇部都愿意归顺,他们也让出了道路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