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许多人不敢想,可这口井如果不打下去,那全村人就没有水喝了。 “打吧,你需要什么,村里凑钱给你买。” 村正叹了口气开口,而男子也倒光棍道: “啥也不用,就是要人和木头,打这井最少要十二个人,分成四队倒着打井,但下井的人会有危险。” “万一水井塌了,那就真的救不回来!” 一席话,瞬间让围在四周的男人心里一紧,一些女人也死死攥着自家男人的衣服。 “你们是自己报名还是抽签?”村正转过身子,对着村民们开口。 “我来!” “算我一个!” “俺来!” “俺……” 一口水井关系到全村数百人吃水的问题,谁也不敢马虎,哪怕怕死,但为了让妻儿老小吃到一口水,还是有人鼓足勇气站了出来。 “好!” 十二个人很快凑齐,村正和百姓们凑了凑铜钱,最后每家出粮一斗,十二个男人最后驾驭骡马车前往了最近的县里采买木头。 然而由于各村都在掘井,县中木头价格飞涨,原本足够买木头的钱,只买到了五分之四。 “让村里人买凑一些吧。” 队伍中的一人开口,而守在木材店门口的那个领头男人却一咬牙道: “先回去干活,让村里人凑钱来买。” “行!”没有什么太多玩耍的心思,吃水的问题压在他们心头,所有人忧心忡忡的带着木头返回了村里。 每家每户再凑一斗粮,交给了其中一队去买木头,而另外三队则是开始了把井加深。 和后世农村的方法一样,他们用辘轳架在井口,两个人被吊下去,上面的人不断地放下木头给他们用木头加固水井四周。 等木头加固到了井底,两人就被换班,另外两人拿着打井的工具下井。 这种工具在当地土语被称为胡蝶锥,锥的头部形状像现在的冰镶,上部有两个形似蝴蝶翅的泥斗。 锥头在钻井的同时也把泥沙带到了泥斗里,装满后拉出地面进行清理。 由于陕北打井都是土层,井又比较深,被水浸泡容易塌方,所以在打井的同时要下井桡。 由于陕北没有那么多适合的石头,因此村中打井队选的井桡都是木材。 他们在打井的时候把井口的面积稍稍开的大一些,好在井的里边镶嵌一层内衬,这就是井桡。 干活的时间漫长而枯燥,井内潮湿黑暗,为了缓解恐惧,井下的人只能边说边聊。 力工们在井口井匠的指挥下,将泥斗里的泥装满后,井上的井匠再让人用力提出清理。 一连三日,井下打深一丈,渐渐的开始出现了水层。 终于,在一名力夫的用力下,当胡蝶锥被拔出来的时候,一股清泉开始从口子中漫出来。 “有水了!” “有水了!” “有水了?!”听到井底传上来的声音,井上的人尽管已经十分疲惫,但还是抱在一起大声庆祝了起来。 然而不等他们好好庆祝,脚底却忽的传来了震动,不等他们反应、井内的力夫们就听到“砰”的一声。 一根用来加固井壁的木头断裂,只是在一瞬间,接连的其他木头纷纷断裂,潮湿的泥土瞬间从裂口涌出。 “井桡断了!快上来!” 在井口负责观察的井匠高呼,声音带着恐惧,而井下的两名力夫下意识就抓住了吊篮。 “来拉啊!” 井匠抓住了辘轳的把手开始转动,但两个人的重量太重了,他连忙叫醒了旁边愣住的人。 四周的人反应过来后纷纷跑来拉动辘轳,然而灾难给人的反应时间往往是不足的。 当他们在拼命向上拉的时候,厚重的土层倾泻而下,吊篮在一瞬间被泥土吞没,绳子乘重不足而断裂。 拉动辘轳的人只觉得忽的一轻,用力的人纷纷往后栽倒。 摔在地上的那一秒,所有人脑中都是空白的,只有井匠连忙爬了起来。 只是当他看向井口的时候,挖掘数日的水井被掩埋大半,那两名力夫也不见了踪影。 “完了……” —————— “三月至五月,因掘井而死者不下四千人,三省之地,近五千万亩田地绝收,无水而饮者多达百余万……” 五月初一,当毕自严在齐王府书房内念出地方上疏的奏疏时,坐在位置上的朱由检沉默了。 两个月死去四千人,全因掘井而死,这样的情况足以说明了三省干旱到了百姓明知掘井会死,却还要下井的程度。 朱由检解决了粮食的问题,现在水的问题却来了。 不过、这个问题他个人也早就准备好几年了。 “二十六万石水泥、一百六十二支工程队已经准备好了,各府官员提供匠人,铁器来供应他们掘井。” “此外、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掘井的地方,举村迁移河西、河套、或者其他地方。” 朱由检开口下令,而这所谓的一百六十二支工程队,则是在燕山土木科的学子。 他们的老师是大明技术最好的各种工匠,如果连他们都解决不了,找不到可以挖井的地方,那么举村迁移就是百姓们最后的活路。 那二十六万石水泥,则是由扫套之役被俘虏的蒙古人劳改两年半而积累的水泥。 保证西北百姓有水喝,这是朱由检对这次西北大旱的手段之一。 “这掘井的费用……”毕自严对朱由检询问,而朱由检则是不假思索道: “从国库拨发,另外如果河西无法容纳这么多百姓,就请百姓前往洛阳,乘船顺黄河南下出海。” “出海之后,百姓迁往安南,从时间上来看是足够的。” “迁移的费用由各地官府承担,朝廷发银子。” 从西北迁移百姓前往东南亚,这听上去都不可思议,但朱由检没有办法。 他倒是可以陕北迁陕南、陕南迁四川,四川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