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平安南之役(2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168 字 2023-02-20

看着这街道上死去的郑军将士,心里也不由一阵后怕。 步铳的威力远远大于鸟铳和鲁密铳,如果是当初的浙兵遇到眼下的南军都督府,恐怕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 “果然和殿下所说一样,火器的革新决定了日后的战争。” 感慨一句,戚元辅转头对十位参将说道:“诸军休息一个时辰,连夜攻下谅山城!” “五日后,我们兵临升龙城下!” “遵命!” 拿下三镇的轻松,让诸将的精神得到极大的鼓舞,一直和建虏作战的他们,忽的来南边收拾安南这样的武装势力,只觉得眼下自己可以一鼓作气决定拿下谅山。 这样的想法不仅仅是他们觉得,而是整个南军都督府的士卒们都这样觉得。 短暂的休整了一个时辰后,大军拔军前往谅山城,当南军都督府三万多兵马围住谅山府时天色渐渐变亮。 望着如赤潮一般的明军旌旗和明军人马,负责防守的谅山城将领只觉得心头压抑着一口气,吐不出来、咽不下去。 明军没有全部包围谅山城,而是采取围三阙一的方法。 这是战前就讨论的战术,洪承畴希望能把各城兵马放走,赶往红河三角洲,随后在平原上一举将郑氏十万兵马覆灭,避免郑氏兵马躲入西部山脉和明军进行游击战。 因此、当战斗打响,轰鸣火炮不断炮击在谅山城头,青砖被打碎,夯土露出的时候,郑高庸当即选择带领五千多残军向南撤退。 谅山府被戚元辅轻而易举的拿下,洪承畴和马祥麟也分别接管了老街、宣光、大同、高平等地。 作为安南东大门新安城,也在面对戚金三万兵马抵达时开始撤退。 一时间、郑主北部边疆不断收缩,等七月初二的时候,山区所有城池尽数丢失。 “砰!” “三天的时间,北部十二县全部丢失,三万多兵马只撤回一万六千多人,这仗你们是怎么打的?!” 升龙城内,当作为安南黎朝清王的郑梉发怒,在升龙府王宫殿上败退而归的许多郑军文臣武将纷纷低下了头。 刚满五十岁的郑梉没有想到,武氏、莫氏、老街等三股势力会直接投降明朝,为明军打开进入安南的大门。 但他更没有想到、在北部布置的三万兵马居然连三天都没有撑住。 眼下北部丢失,升龙和海阳两县直接暴露在了明军的兵锋之下。 尽管升龙城还有着作为黎朝精锐的三万御林军和败退下来的一万六千多残军,但能否守住升龙城,这是一个让郑梉举棋不定的问题。 升龙也就是后世的河内,这座城自唐初建造,最开始是大唐交州总管府辖下的宋平县,也是是后来安南都护府的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之后随着唐朝安史之乱后无法节制地方,此地又改为了静海军节度使的驻地。 由于此地无论是从南方到北方,还是从内地到沿海,均是必经之地,还拥有安南北方最大的河港,因此不管是从政治还是军事来说,这里的位置都十分重要。 从经济角度来说,由于位于红河三角洲平原,而加上被中原人不断开发两千余年,因此安南近二分之一的耕地、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在此地。 六百多万亩耕地尽数在升龙、海阳附近,一旦升龙、海阳丢失,即便郑梉退往南边的清化,也难以给养大军。 况且、明朝的水师力量有多强大,郑梉还是从一些葡萄牙人口中了解过的。 丢失北部平原,退往南部还不如直接退往西部山林。 “征调南边的四万兵马支援升龙,另外征调二十万民夫。” “最后向洪承畴发乞降书,就说我王愿意去王号,我郑梉愿意替大明戍边安南。” 郑梉不舍得抛弃升龙这块富硕之地,也不想打,但更不愿意直接投降。 他想的很简单,那就是成为云南沐氏一样的存在。 他想的很好,如果是寻常的汉人皇帝,指不定就真的同意了。 只是朱由检是什么人?他要的可不是一个只能掌控当地经济,调动当地兵马的安南。 他要的是剔除一切不确定因素的安南,为接下来的移民计划做准备。 郑梉如果掌控兵马,那到时候万一他反叛,上百万汉人都将直面屠刀,朱由检的苦功都将不存在。 因此、比起减少一场大战,获得拥有不安因素的安南,朱由检更宁愿花上时间和银子,把安南犁个清楚。 洪承畴更是明白朱由检的想法,因此当带兵入驻安南北部太原县,接到郑梉让人送来的书信时,他直接将信丢在桌上道: “我朝齐王殿下和万岁绝不容许有人提出这种条件,郑梉若是想要乞降,就交出兵马来,我朝可册封他为勋贵,保他一世富贵!” “这……”听到这话、被作为使臣派出的郑高庸看了看四周,五尺的矮小身高在普遍五尺三四寸的府衙内显得有些滑稽。 “下臣会将消息带回去的……” 郑高庸害怕自己做出什么逾越的事情,导致自己被洪承畴拿来祭旗,因此表现得十分谦卑。 事实也证明,弱国使臣谦卑才能保住性命。 当着诸将的面,洪承畴抬手道:“别怪本经略不给郑梉时间,本经略给他三个月的时间考虑,三个月后若是郑梉还没有做出决断,本经略就大军南下,兵发升龙!” “多谢上国经略大人……”听到洪承畴的话,郑高庸松了一口气,随后在洪承畴摆手下退出了太原府衙。 不过在他退出的同时、已经抵达太原的马祥麟、秦邦屏、戚元辅等人则是纷纷不解的开口道: “经略、升龙近在迟尺,只需要数日便可拿下,何须等三个月?” “是啊、这几天的时间,我军将士水土不服,又在翻越高山时染上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