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拿下郑主(3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133 字 2023-02-20

、兵器、兵种和兵力配置。 地理就是背靠大河,而兵器则是需要战船、战车、重盾牌和弓弩锤。 战船用来控制水道、运送兵源和作战物资,一但战事不利,还可以接应阵中的军队。 战车用来抵抗敌军骑兵的冲击,起防御作用,重盾牌则是用来保护战车,弩、锤、槊等长兵器用来杀伤敌军。 这两者齐全后,大军需要在距水百余步之处用战车百乘布下弧形“却月阵”。 并且还需要两头抱河,以河岸为月弦,每辆战车设置七名持杖士卒。 布阵后,水军需要再派足够士兵上岸接应,并携带大弩百张,每辆战车上各加设二十名士卒,并在车辕上张设盾牌,保护战车。 因为“却月阵”是弧形,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弧形可以分散受力点的力,有着良好的抗冲击能力。 加上阵内士兵又因有杖、弩、槊等长武器,所以杀伤力非常强;同时阵内士兵背水为阵,可起到“陷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 不过、这些所需的重要前提就是水师和战船! 因为有制水权,所以河水可以保障“却月阵”后方及侧翼的安全,不必担心被敌军合围视野宽广的平坦河岸。 良好的视野便于观察敌我双方的行动,及时掌握战场的情况。 平坦地势则可以使敌军失去地形优势,而大军可在高大战船上俯瞰战场,相当于占据了制高点。 可是如今郑氏水师都被黄龙全歼,而他们背靠的不是宽阔的大河,只是一条宽度不过十丈的护城河。 这样的局面,也就导致了郑军这一举动不像是却月阵,反而像是破釜沉舟。 解释之后,洪承畴对着郑军隔空轻嗤道: “可惜、我朝天兵不是邢徒兵,他郑氏也没有楚霸王。” “经略说的是,郑梉此举,不过是困兽犹斗罢了,只要火炮前推二百步,他的车阵根本守不住阵地。” “车阵一破,就是骑兵收割的时候了……”马祥麟也跟着笑了起来。 见到战事要结束了,洪承畴也不紧张了,只是对马祥麟吩咐道: “传令、火炮前移二百步,把郑军都给我赶下护城河。” “是!”马祥麟抱拳接令,随后传令给了前线的秦民屏。 秦民屏接令后,明军火炮阵地开始前移,伴随着炮声,一辆辆战车纷纷被击碎,四万多郑军士卒眼看着如赤潮一样的数万明军举着步铳杀来,纷纷自乱阵脚,跳入护城河之中。 排枪成队,伴随着明军的包围圈缩小,除了少量撤回升龙城中的郑军士卒幸存,大量郑军士卒纷纷被赶下护城河,在岸边被明军用排枪和长枪射杀和溺死。 宽大的升龙城只逃入两万不到的郑军士卒,而城中是大量的平民和被郑梉抓来的二十几万民夫。 城门和护城河丢失的情况下,不过一天的时间,升龙城在三千门火炮的轰鸣下被攻破。 “额啊!” “咳咳咳……” “砰砰砰——” 夕阳西下,原本十月还绿意盎然的红河三角洲被鲜血染红大地,护城河内被溺死的尸体顺着护城河流入红河。 波澜壮阔的红河内飘着数万具被溺死的郑军士卒尸体,河面上明军正划着竹筏打捞尸体,统一将尸体在南岸堆积焚毁。 战场就是那么残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前一天还手握七万雄兵的郑梉,今日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在明军的进攻下,在洪承畴和马祥麟的谈笑声中,七万安南郑氏士卒化作樯橹,灰飞烟灭。 城内二十几万壮丁被洪承畴俘获,不出意外的话、他们会被送往吕宋和中山府,成为矿工劳改十年后释放。 洪承畴和马祥麟、秦民屏骑着战马观察战场,刚好路过了红河河边的斩首台。 郑氏的将领被一个个拉到这里,然后一一被斩首。 洪承畴路过这里的时候,这群人死死的盯着洪承畴,眼底透露着恨意,不过下一秒就倒在了地上。 “经略、总兵……”看着洪承畴过来、负责斩首台的参将立即作揖,而洪承畴看了一眼旁边的斩首台才开口道:“郑梉呢?” “郑梉倒是有些骨气,在车阵被破的时候就拔剑自刎了。”说到郑梉,参将也不得不感叹这人还是有点骨气的。 “死了倒是可惜,本想押送他前往京城交给殿下的……”洪承畴有些惋惜,然后又看了一眼旁边的站首台,随后交代道: “记着、俘虏中凡是与郑氏有着联姻、交易或者是亲戚关系的都斩首,其余俘虏押往旧港。” “经略放心,末将知道该怎么办。”参将作揖应下,而秦民屏则是犹豫道: “经略、刚才升龙府打开城门,郑氏乞降……” “降?”听到秦民屏的话,洪承畴笑着回头看了一眼马祥麟:“看来郑氏想保留一丝血脉啊……” “马总兵,郑氏要想降,你觉得怎么样?” 见洪承畴问自己,马祥麟也知道洪承畴是怕处理的不满意,引得自己去找朱由检告状,因此他拉着马缰作揖道: “自刘裕杀晋室后,斩草除根已成惯例,我军已经击溃了郑氏,郑氏其他四个府的人马加一起不过万人,留之无用。” “呵呵……那就交给马总兵你去办了。”说着、洪承畴又继续问道:“我军伤亡如何?” “战死三千三百余人,伤七千五百余人,不过大多都是轻伤。”马祥麟简短的说了一下本部的伤亡,而洪承畴听了之后点了点头。 “之后我会上疏殿下,示意是否补齐的,至于阵亡的将士,就按照五军都督府的规矩,发放抚恤田和抚恤银,子嗣送入燕山学府就读。” “末将知道…”马祥麟作揖颔首,而洪承畴在看到马祥麟没有什么问题后,也对马祥麟等人吩咐道: “郑氏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