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三倍。 北宋能收的一千万贯的酒课税,大明最少能收入七百五十万两左右。 这七百五十万两银子只要能收上来,那么给百官发俸禄也就简单多了,给灾民工钱提价也更为简单了。 如果酒课税不够,那就把契税、矿税、商税一样样的税收摆上来。 反正只要废除了杂项,便是苦士绅、而非苦百姓。 士绅若是想出别的手段转嫁赋税给百姓,那朱由检也能用其他手段对付他们。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把控舆论,才能更好地对付士绅。 把控舆论,可不简单的是一个报纸就能解决的事情。 说白了、把控舆论的极致就是教育问题。 文官什么时候把控的舆论?不就是在社学和私学大行其道后开始的吗? 朱元章、朱棣时期怎么不见文官能把控天下言论?官学的推广和学子们接触的知识面才是巩固统治,传播舆论最重要的手段。 看一千篇报纸,不如把人放到官学里学习十天。 朱由检从天启二年就在为官学大换血做准备,不过这速度快不起来。 燕山第三、第四学府才是分科的开始,然而眼下经过三年,其中学子数量还不超过五千人。 五千人,按照官学最少五科来说,顶多也就能福泽一千所官学,而一所官学不过几百人。 让几十万人接受忠君爱国的教育固然已经不错,但这和朱由检要对抗的社学和族学相比,所影响的人就少很多了。 好在按照眼下的速度,燕山第三学府和第四学府应该能在几年后突破十万人的上限,到时候朱由检一旦把人放出去,所能影响的学子就是数以百万人了。 “眼下燕山学府除开第三、第四学府,其余六个基础教育的学府有多少学子?” 朱由检端起贡茶饮了一口,而朱由校也好奇看向陆文昭,而魏忠贤虽然没看,但也竖着耳朵听了起来。 燕山学府的事情,在大明早就不是秘密了,谁都知道朱由检的强力手段不是军队,而是这批人。 “大约五十七万……”陆文昭一开口,朱由校就忍不住看向了朱由检。 他想知道自家弟弟是怎么养活这么多学子的,毕竟朱由检和他说过,每个燕山学子的投入都是每年六两银子。 五十七万学子,也就代表燕山学府每年需要投入三百多万两银子。 这笔银子朱由检基本没有和朱由校要过,而御马监的账面银子也走的很隐秘,根本看不出来有做账的痕迹。 朱由校看不出来不奇怪,因为从天启三年开始,燕山学府就被划归皇店的官场管辖了。 也就是说,燕山学府实际是皇店在支出,而数量众多的皇店想要做账,把账面做的让人看不出来哪里有问题,这就很简单了。 哪怕是信息时代,查一个规模庞大的公司也需要很长时间,更别提这是十七世纪了。 “眼下每年入学的学子数量在十万上下……”陆文昭一句话,让朱由校更坐不住了。 十万人,可以说南北京城国子监的人数也就这样了。 这代表朱由检每年都在产出十万书吏,以这样的速度,只需要十年的时间就能把官员胥吏换一个遍,并且根本不用担心有人贪腐。 谁贪腐就换谁,想从十万人里面选出几百上千人来替换一批官员简直不要太简单。 “按照这么多的学子数量,若是十年之后派无可派,弟弟要怎么解决他们的任职问题?” 朱由校毫无顾忌的询问这一点,因为这一点也是朱元章和朱棣没能解决的一点。 国家长期的长治久安,这就导致了可以上位的国子监学子开始内卷,每年被抓的官员也就数百人,而国子监的学子又不愿意去做胥吏。 到了后来、文官开始诱惑他们时,他们便挡不住这种诱惑,纷纷选择了上钩,最后皇帝失去了自己的人才储备。 “大明在不断地开拓疆域,别的不说,就如眼下,交趾收复之后,最少需要派遣官吏万人前往管理。” “小西洋监察使司那边,也需要派遣三千官吏。” “另外一说、燕山眼下还有筹备第九、第十、第十一等三所学府。” “三所学府需要的教习数量高达万人,这些都需要人来运转才行。” “另外……”朱由检看了一眼魏忠贤,随后明目张胆道: “官学也应该换一换了,我大明眼下的官学应该有四千余所,按照每所入教习百人来算,也需要整整四十万教习。” “更何况、官学不应该止步于县城,而是要下达到乡镇,而每县也需要达到四所官学。” “这么算下来、我大明最少要有上百万人成为教习,而这上百万人,就需要燕山学府十年的学子数量。” 朱由检在故意放话,朱由校大概是听出来了,他想通过魏忠贤的嘴巴来告诉朝堂上的官员们,给他们一些紧迫感。 或者说、也要通过官员们的嘴巴,给底下的士绅一些紧迫感。 他们知道朱由检的计划也没关系,因为他们做不了什么。 聚众传播朱由检的黑点?无所谓,朱由检并不在乎。 那聚众打砸县衙?开玩笑,兵马司和地方刑部的衙役可不是吃素的。 哪怕兵马司和衙役解决不了他们,当地的拱卫营也能解决他们。 朱由检不杀人,他只会选择流放。 不过想到流放,朱由检倒是想起了黄龙的奏疏,随后对朱由校说道: “对了哥哥、黄龙在南下探索时,发现了旧港以南的一块新大陆,这块大陆的正南边还有一块小大陆,东南千里之外还有一大一小两块大陆。” “这些地方,希望哥哥能新设一府,迁移百姓实边。” 说罢、朱由检看向了陆文昭,而陆文昭也点头走出养心殿,随后带着两名锦衣卫来到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