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掩盖不住。 石见银矿又称为石见银山,在历史上这地方从一五二六年一直开采了四百年才将白银开采完毕。 在明末清初之际,这里的银产量占世界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成为亚洲最大的白银供应商。 从万历二十八年至眼下的天启八年,这里每年稳定产出白银三百多万两,从嘉靖二十三年到明亡的一百年内,总产量将近上亿两白银。 实际上从白银出口算起来,日本出口到大明的白银数量比欧洲人从美洲上运来的美洲白银多三倍到十倍。 在万历二十八年到崇祯十七年这段时间,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数约在一亿八千万两,平均每年四百多万两,其中接近三百万两都是从日本流入到大明。 拿下石见银矿的意义如何,这已经不用多说,在免费的劳动力下,大明的财政收入不出意外的话,可以凭借石见银矿增加三百多万两的岁入。 如果在石见地区兴建火药分局,那么这个产量或许还可以提高不少。 这几百万两的白银,将成为大明货币转型的一个重要支撑。 想到这里、朱由检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铸造硬币的手段来进行货币转型,那么凭借石见和市舶司每年近五百万两的白银流入,加上朝廷的现银收入,那么大明每年能以两千万两的速度不断的进行货币革新。 大明的白银流通量,顶多也就十几亿两,以每年两千万两的速度,顶多六十年就能将货币全面革新。 不过、这只是理论上,因为实际上这个速度还将更快。 朱由检问过军备院的宋应星他们,尽管眼下的蒸汽机还没有彻底解决传动问题,但作用出数百斤的力是已经有了。 单纯的用来印压银币,那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只要解决传动问题,大明就能批量制造精美的银币和银铜币。 将制作假币的上限门槛提高后,民间的假币贩子再厉害,也不能批量制造假币,除非他们把蒸汽机搞出来。 要是真的能搞出来,朱由检不仅不会生气,反而会开心。 想到这里,朱由检也稍微放松了一些心神,对陆文昭说道: “郭桑岱那边有没有传来什么关于建虏的消息?” “有!”听到朱由检询问这个,陆文昭连忙说道: “郭桑岱于上月派人和上京城的黄台吉接触,据他们所说,上京城的周围有规模不下六十万亩的田地,还有数万在劳作的女真人和数万开垦新田的汉人。” “黄台吉希望郭桑岱臣服金国,郭桑岱则是想请问殿下您的意思。” “臣服可以,但需要让黄台吉拨粮食给他们。”朱由检眯了眯眼睛。 诚然、黄台吉开垦出六十万亩田地这件事让他有些许惊讶,不过要是说六十万亩田地就能满足眼下的建虏,这点朱由检是不相信的。 辽东的粮食亩产已经降低了一成半,那么比辽东更北的上京城兴许降低了两成都不止。 同等的作物下,六十万亩田地,在关内顶多能产出关内亩产的八成。 去岁长城内的亩产一石,而北边的亦东河城亩产不过八斗。 从沉阳到亦东河城不过四百余里,亩产就降低成了这副鬼样子,那么上京城的亩产说不定连七斗都不一定有。 六十万亩田地,顶多也就产出四十几万石,算上其他地方,建虏的总产也就不到八十万石。 兴京城汉人的惨状,朱由检是有所耳闻的,那么上京城就算黄台吉再怎么优待,上京城的汉人数量必然也多不到哪里去。 建虏的人口应该是四十几万才对,四十几万人,亩产不到八十万石…… 对比了一下这个数据,朱由检轻嗤一声。 一人两石不到,人能活下来吗?自然是能的,但活下来的人,也和饥民无异。 更何况小冰河降温,粮食减产还没到达顶峰。 建虏开垦田地的速度,可比不上粮食减产的速度。 没有黑小麦,单纯的靠蜀黍和抗寒的水稻,等那几万作为耗材的汉人被耗尽,建虏也就只能用蒙古人和自己人来做耗材了。 不过这其中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活下来的汉人中,可是有不少人是建虏之中那些汉营兵的家人。 这些汉营兵会活生生的看着黄台吉和努尔哈赤把自己的家人折磨死? 想到这里、朱由检心里升起了策反的想法,并且有一个很好的人选。 “让郭桑岱的人接触一下刘爱塔,看看能不能策反刘爱塔。” 朱由检开口,而陆文昭闻言一愣: “殿下、那刘爱塔可是老奴的女婿啊……” “女婿又如何?失了汉营兵的人心,他这个汉营额驸还当的下去?” 朱由检太了解刘爱塔这种人了,对于他们来说,女人算什么?权力才是最终的追求。 如果他失了汉营兵的人心,或者汉营兵直接造反,那他被牵连致死就是板上定钉的事情。 这种局面下,刘爱塔只会和历史上一样,做出正确的选择…… “是……”陆文昭见朱由检这么说,也只能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让人传递消息去了。 至于朱由检则是拿起了桌上的奏疏,皱着眉看着一份份请求调拨钱粮的地方县衙奏疏。 这些县衙的奏疏中,有不少是来自燕山学子的,而他们的请求,难道是真的钱粮不足? 自然不是…… 在朝廷承担了兵马司、衙役、书吏的俸禄后,地方不需要承担这些人的支出,压力自然小了不少。 县衙需要承担的,只剩下了基本的维护,以及衙门官员和衙役、书吏的饭食问题,马料问题。 那么朝廷给地方截留的那一成钱粮难道不够吗? 朱由检看过、截留最少的一个县,也有二百两的截留,而这二百两的截留,单纯用来吃饭和马料,早就足够地方上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