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抄家流放(3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225 字 2023-02-20

白的情况。 明代的财政是一笔糊涂账,这点朱由检早就知道,但他没想到明代官员的俸禄也拿的这么糊涂。 想到这里、他深吸了一口气后才开口道: “从今日起,废除皂隶银、柴薪银、直堂银、常例钱、年例钱等等奖赏,户部重新厘定百官各级俸禄。” “以次九品俸禄十两为例,向上逐级提升,今岁百官俸禄发放前交出奏疏。” “下官领命……”毕自严作揖应下,而朱由检也倒是要看看,这群哭穷的百官,到底有多少收入。 “殿下,徐尚书、王尚书求见……” 正当朱由检几人在马车内商议百官俸禄的事情时,曹变蛟策马从前方返回,对着车内的朱由检开口。 “宣……”朱由检原本略微高兴的心情瞬间低沉下去,淡淡吐出一个字。 “是!”曹变蛟见状,当即命塘骑前往传召,而同时朱由检也对王承恩和陆文昭道: “三个月,我要看到崭新的御马监和锦衣卫……” “奴婢(卑职)遵命!”二人作揖应下,而马车也在这时停下。 朱由检起身,顾秉谦等人也纷纷起身,一行人走下了马车,而下了马车后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滔滔而下的大河。 前世的朱由检见过长江,却没有机会见过黄河。 他不知道是明代的荒漠化比后世严重,还是因为明代处于低温期,而眼下又处于小冰河的缘故,黄河给他的第一感觉,居然还不如长江的一些支流。 眼见着滚滚黄河向南方流去,这时朱由检也见到了骑马而来的十余名官员。 他们在骁骑卫的监视中走来,随后翻身下马,为首之人是曾经为难过齐王党的王舜鼎,以及一脸沧桑的徐光启。 “殿下千岁……” 面对朱由检,十余人翻身下马作揖,而除了徐光启一派的人,王舜鼎一派的人都心情无比忐忑。 毕竟王舜鼎他们这派是清一色的浙党,而浙党和朱由检的积怨不浅。 眼下陕西民变的事情还没有结束,实际上黄河梳理的工程上也有许多猫腻,他们自然有些畏惧朱由检。 不过他们终究是太小瞧朱由检了,朱由检不是那种会因为个人喜好,去擅自杀一个、一批对国家有益的人。 他确实不喜欢王舜鼎和浙党,但他都是本着能用则用,不能用或者用不了在处理的心态在处理政治。 王舜鼎和浙党,就目前来说、还有一定的剩余价值,他自然不会公报私仇。 “你们督理黄河做的不错,孤此次前来,是想听听伱们准备怎么治理黄河,顺带看看黄河被治理的如何了。” 面对徐光启等人,朱由检毫不避讳的夸奖,并说出自己此行的目的。 陕西民变、官吏贪污百姓工钱这件事情,和徐光启他们问题不大。 因为工钱是各府县衙门先发给百姓一笔,等百姓抵达黄河再发一笔,最后百姓按照工期结束回家发最后一笔的流程。 全程下来,都是布政司在处理,而徐光启和王舜鼎二人虽然负责治理黄河,但实际上只负责黄河整体治理,以及地方如何修建堤坝上。 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徐光启和王舜鼎更像是设计师和监工,而各省府县才是工程队。 因此、在布政司贪腐的局面下,他们面对朱由检的询问并没有慌乱,而是老老实实说道: “下官等人依照潘少保的“束水冲沙法”来治理黄河,并在黄河中下游的南直隶河道两岸修筑起了用于束水冲沙的近堤,防止洪水泛滥的遥堤,用于挡水攻沙的格堤,起到加固作用的月堤等合计一千二百三十四处堤坝。” “眼下黄河中下游的南直隶河段,只需要在当初潘少保的长堤上重新修葺加固溢流坝,使得防洪排泄效率更高,就能造福了黄河中下游的两岸百姓,避免运河堵塞。” 王舜鼎一字一句的介绍、解释,让朱由检满意的点头,不过他还是对徐光启询问道: “冲了下游的河沙,但如果禁不住上游,那黄河拥堵依旧是时间问题。” “上游的治理,有没有老老实实按照孤的建议进行?” 徐光启主持黄河从西宁至洛阳河段的梳理工程,而早在工程开始前,朱由检就花几天的时间,写出了一份《治黄河上游疏》,并在交给朱由校的同时,发给了徐光启参考。 在奏疏中,朱由检强调了治理黄河需要注意的一些因素。 首先是气候因素、其次是土壤因素、最后是人为因素。 这些因素是他稍微能想起来的一些因素,都是他在地理课上记下的一些原因和解决办法。 气候和土壤的因素,朱由检没有说太多,因为他感觉即便说了,徐光启他们也解决不了,倒不如说说人为的因素。 就人为的因素来说,要治黄河,首要治理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的落败,主要是因为气候,其次是因为人为,又或者两者占比都一样。 汉代以前,黄土高原还是一片森林,而从汉代开始,森林开始逐渐消失,到唐代时森林数量骤减,偌大的陕北成为了草地。 等到唐末,内迁的昭武九姓乱牧、滥牧,连草场也被破坏,加上气候开始从先秦的温暖期逐步变为低温期,没有了大批森林草地的黄土高原自然也就渐渐戈壁化、沙地化了。 当然、乱牧滥牧只能破坏草原,而树林的消失则是因为关中平原的势力需要冶铁,兴建土木房屋导致的。 当森林退化为灌木,饥饿的百姓为了活下去只能毁坏植被,在陡坡开垦田地来耕种。 因此为了避免河套也变成黄土高坡一样的存在,朱由检首要就下达了百姓不得随意砍伐树木的令旨。 但百姓如果不砍伐树木,那就没有柴火和建造房屋的材料。 所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