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矿产国营(3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215 字 2023-02-20

羡。 百官们贪,无非是利用规则漏洞,因为他们也知道直接贪等于犯罪,容易给人留下把柄。 既然百官眼下用耗羡来制造大量陋规收入,那朱由检就慢慢把耗羡问题解决。 只要把耗羡问题交给银行,那么这个问题就从政治问题,变成朝廷和银行的博弈了。 “去传陆文昭,让他带来御马监和国帑库存金银铜的数量文册,还有天下各地的矿产数量,产量文册。” “是!”听到朱由检的话,曹变蛟立即去办,而朱由检也闭目养神等待。 他之所以让陆文昭也带来矿产的文册和数量,是因为他即将进行下一规模的经济治理。 矿产国有…… 要铸币,要大兴铁路,必然需要庞大的各类矿产,铁矿倒是可以官民共营,但金银铜这三种矿类,只能朝廷官营。 在朱由检这么想着的时候,陆文昭也带着急促的脚步声赶来,手中还拿着七八本早就准备好的文册。 “殿下……” 进入会厅,他率先行礼,而朱由检则是示意曹变蛟他们接过文册。 文册到手后,他开始翻看,而陆文昭则是解释道: “眼下大明矿山一共有四千九百二十七处,其中旧港便占据一千三百余处,加上朝廷手中的矿山,一共有大约二千二百余处。” 陆文昭大概的解释,而朱由检手上则是不断地翻动,并且看到了大量掌握在民间商人手中的金银铜铁矿。 “这些矿商之中,有多少人有违法乱纪,勾结官员的事情……” 朱由检心不在焉的询问,但陆文昭却知道,自家殿下想对这些人下手了。 要知道,在泰昌元年之前,掌握在朝廷手里的矿山就六百多处,而眼下除去旧港,大明能多出近三百多处金银铜铁煤矿,都源于对地方士绅豪强的追查。 追查贪腐的时候,士绅豪强总是能精准的被卷入,这是避免不了的,因为大明就是一个人脉关系的社会。 不管你是百姓、商贾、士绅、豪强……总之你要做生意,都需要和官府打交道。 这交道一打,官商勾结的事情就无可避免,甚至官员自己都怂恿家人经商。 这三百多处金银铜铁煤矿,就是在追查贪腐时抄到的。 朱由检如果想要对贪官污吏动手,那么对贪官污吏动手的同时,也可以趁机将大量矿产收归国有。 “官府每岁岁入黄金一万二千余斤,白银十七万斤,铜一百七十二万斤,铁一万万六千余斤,煤七十六万万斤……” 朱由检说着,瞥了一眼掌握在士绅豪强手中的各项矿产数据,结果得出的数额,少的让人想笑。 “民间岁入黄金五千余斤,白银三万余斤,铜七十九万斤,铁四千余万斤,煤三万万斤……呵!” 朱由检轻嗤一声,对于这些掌握矿山数量比大明朝廷还多,但汇报上来却不如大明五分之一价值的年产矿量,朱由检真的被气笑了。 除去煤铁,御马监眼下每年在矿产上能赚取价值近五百多万两银子矿产价值,而掌握矿山比御马监还多五百多处的士绅豪强,每年却只能赚取不到二百万两银子。 这也难怪,大明每年金银铜铁课,只能有北宋天禧年间三分之一收入,不足四十万两银子了。 合着一群家伙都在瞒报真实出产,用地方官员的包庇来避免缴纳大量税收啊…… 尤其是铁课这一项,北宋官铁根本不如大明,然而北宋民铁矿税能收十几万两,而大明只有可怜的三万两。 按照宋明的比例来说,仅仅铁矿,按照商税的五十税一来算,大明也能收取五十几万两银子,更别提其他的了。 朱由检对这群士绅豪强从来没有抱有过希望,不过眼下既然他们瞒报矿产的真实比例,那倒是有些方便朱由检了。 “盯紧他们,查贪腐时,着重查和他们有关的官员,把他们牵扯进去后,抄家充公!” 朱由检把文册放在了桌上,脑中也大概得出了大明眼下所有金银铜铁煤矿充公后,朝廷能获利多少的数额。 光说黄金,每年最少有两三万斤,三十几万两的收入,而白银则是能有四五百万两银子的收入,铜也能有个三四百万两,而铁矿的产量完全可以达到两亿乃至三亿斤,煤炭更不用多说。 折合为吨的话有些寒酸,不过如果用上了雷酸汞所制作的雷管,加上水泥、蒸汽抽水机的话,应该能让产量翻上几成。 三亿斤铁,折合为十八万吨铁,如果全部用于铁路建设,标准低一些,最少能保证三千里的铁路的建设…… 只是、如果都用于建设,那么大明百姓当年是别想添设新的铁器了。 所以,保证三亿斤,向上争取四亿斤,最好达到五亿斤铁,就能让大明每年建设三千里铁路。 从京城到广州,大约是四千里路左右,从京城到朔方,再从朔方到宁夏,最后从宁夏到嘉峪关,这路线三千五百里…… 此外还有从京城到辽东、从京城到安南、从京城到浙江、到云南、到朵甘的铁路。 这些铁路如果按照每年各修建五百里,那么七年时间能全部竣工,不考虑人力和环境的情况下。 如果考虑这些,那么这些铁路修建的时间,恐怕要花费数十年…… 不过朱由检并不在意,科技会随着时间的不断进步,基建的时间也会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的缩短。 如果矿产国营,那么朝廷就只需要出成本费和人工费了,而人工费和工人来源,对于大旱下的大明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 治腐—矿产—银行—大基建(以工代赈),这四点一线将成为朱由检要做的事情,而这四点不仅需要看朱由检,还需要看军备院。 蒸汽机距离瓦特版本只有几步的距离,这几步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