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工业革命序幕(2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339 字 2023-02-20

向朱由检上疏,请求迁移个几十万灾民前来日本呢。 不然到时候“北伐”,如果大军要用当地的日本人作为民夫,谁又知道这群家伙会不会临阵叛变…… 这么想着,他也没有兴趣再听其他的事情了,而是让众人离去,随后自己写了一份奏疏,连同移民实边、硝石运送、金银运送的事情一并发往了京城。 与奏疏一同前往的,还有两百余艘大明货船。 历经一个月的长途跋涉,货船最终抵达了天津港,而金银铜矿也被天津港的大沽营接管,押往了御马监的金银铜库。 等朱由检拿到卢剑星的奏疏时,这些贵金属刚好封库,而朱由检看着手中奏疏,脸上的笑容更是止不住。 “果然,还是苦一苦外夷要舒服……” 保定县西边的太行山中,身着戎装的朱由检骑在马背上,拿着奏疏不停作笑。 “小小倭寇居然有这么多金银,就这笔金银,就足够殿下您发行上千万钱币了。” 陆文昭骑着马跟在朱由检身后,笑着附和。 在他身后,曹变蛟、曹鼎蛟,王承恩,李中梓等人跟随,还有百余名骁骑卫紧随拱卫。 朱由检合上了奏疏,随后将奏疏交给陆文昭,又从陆文昭手中接过了一个拳头大小的盒子。 他将盒子打开,盒子之中则是放置着四枚钱币。 四枚钱币的正面有“隶书”所写的“天启通宝”四个字,字体绝伦,铸工精湛,整齐划一,论精美程度要比市面流通的许多铜钱都更为精致。 由于使用钢制模板液压,因此每一枚钱币的造型都大小相同。 这四枚钱币中,分为银币两枚,铜币两枚。 四枚钱币分为两大两小,又分作大平钱和小平钱,大平钱的银币重一两,约三十七克,使用九分白银,一分铜铸成。 造型依旧是天圆地方,而正面为天启通宝四个字,背面则是标注一两,一两字体下还有印花,做工十分精美。 这种大钱,主要还是作用于贸易,铸造的规模不会很大,朱由检准备铸造一千万枚左右,造价在九百零一万两银子,价值在一千万两。 至于第二款的银币小平钱,则是使用九厘银,九分一铜铸成,重量为一两,面额为一百文,造价为九十九文。 第三款则是铜币大平钱,九分铜,一分锡,重量一两,面额十文,造价九文五厘。 第四款就是铜币小平钱了,九厘铜,一分锡,重量一钱,面额一文,造价九厘五。 银币大平钱透亮,小平钱浑浊,铜币则是大小问题不一样,实际上造型都铜色紫红,真书直读。 钱面文字“天启通宝”四字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其文字笔画清秀。制作上铸工精湛,整齐划一,钱文秀逸,是十分精美的货币。 以这七十二万斤铜来拿铸币,完全可以铸造近一千三百万枚的十文大平钱,或者一亿三千万枚的一文小平钱。 新钱的样式实际上和以前的旧钱没有太大区别,唯一的局面就是钱币延边多了六十道细齿,内里多了印花。 只是这两个简单的防伪手段,就能避免市面大部分假钱作坊制作。 “眼下朝廷的金银铜产量几何了?” 朱由检转头对王承恩询问,而王承恩闻言,下意识就从身上摸出了一本文册。 朱由检最近都在忙着铸钱的事情,王承恩也一直在身上带着相关的文册。 “旧港的新矿加上小西洋监察使司,日本等地的新矿……” 王承恩顿了顿,显然还在找,而朱由检也不急,则是等了王承恩一会儿才道: “今岁朝廷岁入黄金一万九千余斤,白银四十七万斤,铜二百六十一万斤,铁一万万九千余万斤,煤七十九万万斤……” 说到这里,王承恩又道:“军备院已经将雷管研制出来了,威力增加之后,各类矿山的开采速度应该能提升不少。” “金银铜铁都按照我之前所说库存。”朱由检听后微微颌首,提醒了一下王承恩。 如果按照大明眼下的矿采速度,按照之前制定的规则,大概十年时间就能积攒起三百多万两黄金,八千余万两白银,近三千万斤铜和二十亿斤铁料。 不过朱由检没有必要等那么久,尤其是货币改制这一点。 他只需要宣布今年对于田赋和商税,统一使用铜钱来收取,那么他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两百多亿枚铜钱。 不过他要是真的这么做,必然会扰乱市场。 必须要在不扰乱市场的前提下,完成货币革新,那么投入的量就不能一下太多。 以眼下大明的金银铜库存,完全可以一次性制造两千六百多万枚银币大平钱,或者两亿六千多枚银币小平钱,以及八千万枚铜币大平钱和八亿枚小平钱。 这点数量对于大明流通的银、铜币市场来说,根本就微不足道。 换算之后,它们的价值也就是两千六百万两白银,以及价值一百万两银子的铜钱,合计不过两千七百万银子的价值。 对于大明这个保守市面流通金银铜折色后,或许能有几十亿两王朝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 如果单纯等着矿产开取来铸造钱币,那每年顶多铸造八千万枚银币小平钱,以及四亿枚铜币小平钱罢了。 金银铜矿的征收,只是朱由检为了保障自己货币推行计划的起始点,真正的银铜收取大头,还是要靠税收。 大明的税收,一年征收白银两千多万两,五千万石米麦。 但凡更改为粮食可以用铜钱收取,哪怕只开放五分之一的口子,那也能收上来三十多亿枚铜钱。 之所以没有人这么干,是因为大明假钱横行,收取铜钱必然是一笔亏本买卖。 不过朱由检并不在意,一时的亏本,换来的是大明经济的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