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悯农者厌农(3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261 字 2023-02-20

坊的时候,男人畏畏缩缩,生怕碰到一些显贵之人。 朱慈燃在路过两坊的时候,心思都在百王府坊内,直到远离了百王府坊,他才有心思观摩起了街道。 比起南城,东城街道整洁,铺设好的青砖石道宽阔不说,整齐划一的街坊和房屋也让人觉得赏心悦目。 不仅如此,生活在东城的百姓穿着也和内城一样,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的绸缎,但他们自信大方,在街头有说有笑。 反观那男人,明明穿的比四周的人还要好,却畏首畏尾的,完全配不上身上的那身衣服,十分违和。 朱慈燃等人跟了男人一路,最后众人在东城长乐门门口的一处衙门不远处停了下来,那衣着显贵的男人陪笑的来到衙门门口,衙门门口的衙役对他则是没什么好脸色。 这人又是鞠躬,又是拱手,卑微到了极点,最后才在衙役的摆手下走进了衙门内。 朱慈燃看了看衙门的牌匾,这才发现这是管东城通惠河漕运码头的衙门。 等待的期间,金铉没有说话,而朱慈燃则是在放空,打量四周的百姓。 过了一炷香的时间,那男人才从衙门内走了出来,对着门口的衙役继续鞠躬拱手,然后揣着手中的一块木牌,向着长乐门外走去。 “跟上……”金铉开口,车队继续跟上。 在朱慈燃等人的注视下,那男人拿着木牌走出长乐门,而身边还跟着一群和他一样穿着显贵的男人。 只是这群人在走出长乐门后,便纷纷开始脱衣服,将身上那华贵的外衣脱下后,露出的是便宜到极点的麻衣,一点棉花都没有。 寒风吹来,一群人打着哆嗦走进一处院子,再出来时,手中的衣服已经不见。 朱慈燃好奇看去,这才发现这是一家租借衣服的店铺,门口还摆着告牌,标写衣服租借价格。 如刚才那男人所穿的衣服,一日要支付十文钱。 “先生,他们为什么要花十文钱租借衣服,而不是拿这十文钱去吃东西呢?” 朱慈燃看向金铉,不解询问,而金铉也叹气道: “没了这身衣服,他们刚才便进不了那衙门。” “噢……”朱慈燃不解其中深意,但只有金铉知道,这些租借衣物的店铺都和漕运衙门有关系。 衣服是进入漕运衙门的投名状,不租衣服就进不了衙门,进不了衙门,也就无法继续下面的事情。 金铉没有多说,而车队也跟着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人群走向了通惠河码头。 期间通惠河码头的官员小吏都发现了车队,但上前之后都被金铉让人将他们劝走了。 车队跟着人群来到码头边上,即便是寒冬时分,通惠河上也繁忙无比。 这群穿着粗布麻衣的人来到码头边,被小吏验证了木牌后,旁边的衙役就发给了他们一把铁镐。 拿到铁镐的众人,用旁边的草绳绑在绑住脚掌,然后开始一个个的走下码头,来到了冰面上,小心翼翼的走向冰面中间。 “他们要干嘛?”朱慈燃好奇询问,而金铉则是沉着道:“凿冰,为船只凿出一条可以返程的航道。” 说着,金铉对朱慈燃解释说道: “运河是大明南粮北调的重要水道,因此朝廷非常重视运河漕运。” “不过,每年冬季来临时,北方运河就会结上厚厚一层冰,即使江南的运河,也会时不时遇上结冰,阻碍漕船通行。” “因此为了防止在回程途中遭遇冰冻,一般每年十月底前,从南向北运粮的漕船在到达目的地后,会尽快卸下货物,空船往回赶,这被称为“回空“。” “要是河面还没有完全结冰,可以用镐砸冰,疏通河道,让船只通行。” “若是不幸赶上了冰冻期,那么漕船只能搁浅在大运河上,待到来年冰雪融化后再做休整,回到南方。” “但等到休整后才返回,不仅成本会变得非常高,而且也会误了漕运任务。” “因此,南方一般会在第二年春天可以通行漕船后,先行派另外的船只北上,尽量减少损失。” “近两年来,由于北方大旱,漕运船只不得不坚持运送粮食北上,因此开凿冰层,并且一直保持就是一笔大工程了。” “即便是冬季,南方的粮船也会走海路北上,走潞河进入北直隶,然后卸货,用小船走玉河运粮到码头。” 金铉说着,也示意朱慈燃下车,并带着朱慈燃在百余名兵丁的拱卫下来到码头边。 他们向下俯看,可以看到上万名民夫站在冰层上,时不时用铁镐将冻住的冰层砸碎,旁边则是有人用东西把碎冰网出。 这样才勉强保障了两条宽不过一丈的河道,而河道之中,一艘艘宽六七尺,两丈的船只运载着一袋袋粮食通行。 冰层上的民夫,大多穿着一层棉衣,但也有如刚才那男人一样,简单穿着粗布麻衣。 他们要比穿着棉衣的人挥动铁镐还要快,干得还要勤奋。 “这么冷,他们干一天能赚多少钱啊……” 寒风把朱慈燃脸颊吹红,他手里握着太监递来的小铜炉。 “没有克扣的情况下是五十文,算去租借衣服,便只有四十文了。”金铉看着在冰层上干活的百姓,平静的对朱慈燃开口。 “就这么点吗?”朱慈燃有些惊诧,毕竟他虽然小,但一个月也有一百两的月钱,并且平日里他打赏小太监都是几两银子、几两银子的赏。 “殿下现在知道,百姓的日子如何了吧?”金铉说着,并劝谏道: “殿下随意赏赐太监的几两银子,便足够招募上百人,在这寒冬之中顶着冷风和冰水,辛苦劳作一日。” “若不是齐王减除杂项和各种税收,他们这群人工作一日,还要交十几文的税钱,只能到手二十几文。” “二十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