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暹罗求救(3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163 字 2023-02-20

单凭种地活得很滋润,城里的百姓则是因为遍地开花的工场而有工作。 皇店负责销售商品,让经济流通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么一来,朝廷只需要注意保障乡野百姓的耕地,以及保障城镇人口的就业就行。 不过要这么玩,得让人口大省的一些贫困地区尽量迁移出去。 只要每个省都能自给自足,这场小冰河大旱就不成问题。 因此需要在意的地方,实际上还是南直隶、江西、福建、浙江这一京三省。 “在南直隶、江西、福建、浙江这一京三省准备准备,让孙传庭带人巡抚这一京三省,该抓的抓,该波及的波及,把人迁移出去,把地抄上来后分给佃户。” 朱由检看向了陆文昭,着重交代了一句,而陆文昭也了解,作揖应下。 总的来说,今年的大明还是在执行三板斧政策。 一是推行国营,收取以往士绅躲避的偷逃赋税。 二是向外征战,向外迁移,让大明这个被土地兼并弄得摇摇欲坠的“老人”,一点点恢复年轻。 第三便是做好经济,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总之要解决大明的白银紧缩问题。 这些问题一步步的解决,大明迟早能爆发出他的体量。 或许在梅内塞斯、彼得逊等人看来,能一口气将十数万人投放印度,已经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才能拥有的能力了。 但对于大明来说,两百年前,大明只有六千多万人口,国内同样百废待兴的时候,便能支撑起数万人抵达非洲。 两百多年后的今日,若是大明只能爆发出这样的潜力,那反倒越活越回去了。 大明要的不是复兴,而是走出一条超越开元盛世的盛世之路。 如果朱由检能将土地兼并的矛盾,一步步的恢复到洪武年间的程度,那大明还能再兴旺上百年。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对海外迁移人口的政策,眼下这四百多万人只是个序幕,真正的开始是诸藩战争…… 想到这里,朱由检便闪烁了一下眼神,对曹化淳吩咐道: “国朝从今岁开始的所有囚犯,除去我批准的,其余人全部迁移前往交趾的占婆府。” “告诉地方县衙,这些囚犯都不能死,朝廷还指望他们为朝廷做贡献呢。” “奴婢明白。”曹化淳心知肚明,知道朱由检为什么这么在乎囚犯的生死。 说白了,哪怕是囚犯,他们也是大明的囚犯,是汉人。 只要是汉人,那么就能迁移给诸藩。 算起来时间,诸藩战争用不了多久就能打响,届时每个犯人都是十两银子。 此时的朱由检等人都不知道,诸藩战争实际上已经打响,不仅打响了,黄龙还已经拿下了一省之地。 因此,朱由检在曹化淳应下后,还开口对陆文昭说道: “要迁移天竺的藩王,都聚集到京城了对吧?” “差不多,基本都到了,还有一些在路上,不过预计四月都能抵达京城。”陆文昭点了点头,而朱由检也微微颌首。 “天竺是分封了,接下来便是分封利未亚了,不过利未亚这个地方不比天竺,分封出去不好管理不说,当地环境也不行。” “你派人传信给没有拍下就藩地的诸王,让他们在九月前抵达京城,我会让徐霞客给他们介绍利未亚,让他们自己,考虑是否就藩。” 朱由检不准备骗诸藩来败坏朝廷的信誉,利未亚好还是不好,有什么好的,有什么坏的,他都会说清楚。 如果诸藩不愿意,那大明还可以对波斯下手。 毕竟以波斯对徐霞客等人的态度来说,下起手来不会那么愧疚。 就藩利未亚,实际上最让人担心的还是疫病和土地的问题。 土地的问题,大明有改良土地的土法,虽然缓慢,消耗的人力比较大,但那是利未亚,遍地的人等着诸藩。 至于诸藩怎么用他们,那关他朱由检什么事,他只是让诸藩就藩,可没让诸藩干别的事情,脏水可别泼他身上,再说他又不是皇帝,骂也该骂皇帝…… 想到自家哥哥,朱由检嘴角带了一抹笑意。 不过笑过之后,他又对陆文昭继续交代: “瀛洲那边注意一点,顺带让卢剑星告诉颜思齐,把波及的范围弄大一点,只要弄得够大,朝廷不介意给他授个爵位回京养老。” 颜思齐这种人,能力比上不足,比下也不足,但这也是他的优点。 朱由检只是需要一个背黑锅的人,颜思齐也甘愿背这个黑锅,既然如此,那给他个爵位也无妨。 只要能牵扯足够多的人,把明军在瀛洲的黑锅都扣在颜思齐头上,金铉再来执政的话,那齐国就藩美洲的事情就简单许多了。 要不是颜思齐打的战损比让朱由检有些不满,他也不会派出杨文岳和吴阿衡。 这一战结束后,杨文岳和吴阿衡也差不多可以攀升到正一品的虚衔了,之后只要等国内稍微平定一些,再对建虏用兵,他们几人都能授个爵。 “对了殿下,徐主事大概三月三十登陆天津,随后四月初一入京朝圣述职。” 曹化淳突然开口,而朱由检也回过了神来。 想到了这个明末第一旅行家,他也渐渐的有些期待了起来…… —————— “笃笃!” “进来吧” 在朱由检期待的同时,渤海皇城岛上的登州军营中,敲门声在徐霞客的屋内响起,徐霞客头也不抬的应了一声。 阳光透过窗户撒进屋内,徐霞客正拿着已经完成的《下西洋游记》进行最后的矫正。 他本以为来人是自己的好友,王兆熊王牧之,不曾想当他听到来人脚踩木板的声音轻重时,他便缓缓抬头看向了来人。 只见出现在屋内的人是端着饭菜而来的那个暹罗少年,而徐霞客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