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齐王选妃(1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246 字 2023-02-20

“五百万人,这么多募工,就为了建设几条铁路?” “官营炼铁场,都要炼制熟铁铁轨,这么多铁放在路上,万一百姓贪财盗取,那……” “罢了,齐王府下的令旨,听从便是。” 比起朱由检因为工业革命而开幕而高兴,京城工部的官员在朱由检返回京城后的一份份令旨而头痛不已。 有轨马车很早就应用在了各大矿场,因此工部官员对于铁轨并不陌生,让他们觉得陌生的是这次的铁路规模。 京西铁路、京陇铁路、京津铁路、京辽铁路、昆占铁路、京广铁路、京门铁路,京嘉铁路、京杭铁路…… 九条铁路,分别对应京城环河套至西宁,以及京城到陇川,京城至沉阳,昆明至占婆,京城至广州,京城至嘉峪关,京城至杭州等长距离铁路。 除了这七条超长铁路外,还有京城至门头沟,京城至天津的两条短距离铁路。 总的算下来,九条铁路长一万八千七百里,基本囊括了大明本土,除了贵州、广西、福建、江西四省没有经过,其他各省都经过了。 当然,这四省也会在之后修建,之所以目前没有提及,是因为它们目前没有太多灾民需要赈济。 这漫长的铁路,工期预计十五年,需要花费五亿七千万斤熟铁,和两千多万根枕木,以及数亿碎石。 这个工程的总造价预计是一亿六千万两白银,每里造价八千五百多两,总动工六千万人。 这九条铁路的造价,预计是大明五年的税赋,每年需要固定支出一千零七十万两。 当这个总报价单送到内阁的时候,作为内阁首辅的顾秉谦,他的手和心都是颤抖的。 “这……工期就不能再往后推一推?雇工折半?” 顾秉谦手里拿着这份报价的奏疏,商量般的询问工部的薛凤翔,而薛凤翔也无奈: “齐王府那边早就都算清楚了,殿下的想法,工部怎么能更改呢……” “这已经是殿下批准动用交趾六十万囚犯修建的价格了,如果没有这六十万囚犯,估计能涨到两亿两银子。” 薛凤翔的话,堵上了顾秉谦的嘴巴,同样也堵上了文华殿内诸多阁臣的嘴巴。 作为户部尚书,毕自严是有苦说不出。 每年支出一千零七十万两银子,山西、陕西、河西、湖广、南直隶、广东还好,本来就需要以工代赈,也需要赈济四百多万人,但其他地方就不行了。 “又并非每年都有数百万人需要以工代赈,殿下这手……唉……” 毕自严长叹一口气,而当他看向自己桌上放着的那本奏疏时,心里的苦楚更甚。 那是蒸汽机工厂建设的工部报价,三百万两,朱由检眼睛都不眨就调动了。 到了赈灾上,反而要用米麦,毕自严不明白为什么。 他只能敲着算盘,一点点的计算赈灾所需。 各地库存的四千多万石米麦已经调运,毕自严只希望今年的旱情不会扩大,不然地方上恐怕要遭难了。 “今岁才三月,国帑便已经用空,六部和地方就不要给朝廷添堵了。” 当薛凤翔退下,顾秉谦将那本沉重的基建奏疏放在了桌上,叹了一口气的同时,把头顶的乌纱帽缓缓摘了下来,放在桌上。 坐在距离他很近的袁可立,施凤来可以看到他额头的细汗。 显然,这本奏疏给他带来了不少压力。 只是即便这样,有的事情还是得该说的说。 顾秉谦将旁边的奏疏拿了过来,放在桌上并为其说道: “北直隶的官学报名结束了,明天便是三月初一开学的日子,合计要入学近九十八万人。” “百姓入学轻松,但朝廷却不能轻松,这六万多教习的俸禄还需要解决。” 今日是二月的最后一天,北直隶的报名彻底结束。 由于是朝廷强制的基础教育,因此基本所有百姓都将家里的男孩送到了官学。 尽管朱由检早就有过口谕,说内阁不用担心银子的事情,但顾秉谦为了让朱由检满意,还是特意把这事情拿出来说说。 “海外三省得跟上进度,尤其是瀛洲的金银矿,每年送回国帑的银子必须达到三百万两。” 顾秉谦毫无压力的开口,因为他从齐王府那边知道了,杨文岳目前已经收复瀛洲除北州府(北海道)以外的绝大部分地区。 这些地区里有包括石见、左渡等金银矿丰富的地区,在幕府时期的产量就高达三百多万两。 因此瀛洲每年运回朝廷三百多万两并不艰难,甚至游刃有余。 哪怕顾秉谦不开口,杨文岳估计每年都会运三四百万两回大明。 顾秉谦这话如果不说出来,杨文岳是表功,但他说出来了,杨文岳就是完成任务了。 估计杨文岳知道顾秉谦的操作,得被气的脸黑。 众人也知道这老狐狸是为了向齐王表态度,因此表面点头,心里不屑。 说了半天,没点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倒是在揽功上能力出众。 “几年大旱的范围缩减,各地的蠲免是不是可以停了?” 朱燮元开口询问,而蠲免这事情是朱由检当初下的政策,即所有地方遭遇大旱,当地赋税蠲免。 眼下南直隶、广西、四川三省的大旱消退,蠲免自然减除。 这三省如果恢复交税,那大明的赋税能增加几百万两。 “这个……”顾秉谦瞥了一眼施凤来,发现施凤来不说话,便点头道: “自然是要停的,不过眼下停,未免有些突兀,不如蠲免夏税,征收秋税如何?” 顾秉谦不想得罪下面的人,也不想得罪浙党,但他得向朱由检交代,因此他选择了这个折中的办法。 夏税主要是麦子,南直隶的夏税占据大明五分之一,但并不算多,每年也就一百二十几万石,折色后七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