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官学开办(3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239 字 2023-02-20

就已经把子弟安排北上了。 这么看来,经过了朱由检这十年的反复揉捏,这群勋贵算是彻底认命听话了。 朱由检从来都不想把士绅和勋贵彻底搞死,他要的很简单,就是听话,按照大明的政策走。 只要听话,朱由检就不会收拾他们。 如朱由检想要从本分的士绅手里购买土地一样,如果士绅愿意卖,朱由检也愿意卖,并且愿意支持他们去利未亚、中亚等海外成为资本。 只是他的想法太过超前,注定不会有士绅愿意和他走一条路。 既然不愿意走,那朱由检就只好赶着他们走了。 勋贵们听话,那大明也不会吝啬每年那几十万两俸禄银。 大明可以养勋贵,但勋贵总得展现一些价值,哪怕是他们能稳定每年为大明来带数百基层军官,这价值也足够满足朝廷。 这七千勋贵子弟,但凡有百分之一的人能成材,对于大明来说也是好事。 反观文臣,如果他们一直固步自封,那等滚滚学子参与科举将他们淹没的时候,朱由检也不会生出一丝怜惜。 “告诉官学司可以统计一下明年北直隶的入学人数,这条规矩可以保持,每年都根据户籍来提前统计后一年的学子人数。” 朱由检对崔应元提醒了一句,在崔应元应下的同时,他再看了看教室们自我介绍的学子们,随后便转身离开了官学。 他倒是没有返回齐王府,而是在宣北坊散起了步。 由于兵马司,刑部衙役的设立,整体上来说,京城的一些弊端正在被更正。 这些弊端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治安问题,一类是卫生问题。 治安问题里,占比最大的无非就是盘踞在京城的地痞流氓。 这些地痞流氓每日不是在外城碰瓷,就是在京城外的道路聚众碰瓷,勒索。 朱由检特意了解过,百姓对这些流氓有一个专门的称号,叫做“喇唬”。 喇唬的泛滥成灾,基本是在正统年间,京营质量下降以后。 至于为什么和京营有关,则是因为流氓团体的主力基本上是军户、匠户和卫所兵。 这些人仗着背靠京营而横行京里,平日里除了和百姓索要面粉、衣物等生活必需品外,还有酒、糖等非必需品。 一开始这群人还用苦肉计,说自己家里人葬身边关战事,无奈只能乞讨。 到了后来,这群人在朱祁镇复位后,便干脆仗着自己的身份直接强抢。 当然,也不是所有卫所军户都是地痞流氓,他们更多是兼职做些小生意小买卖,有卖面的、卖糖的、卖包儿烧饼的。 至于京城匠户也兼做小生意,开个小酒店等。 这些人基本都是在景泰、成化等社会经济上升时期,在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夹缝求生的一群人。 因此,当朱由检废除军户和匠户制度后,他们便可以以民户来正大光明的做生意和买卖了。 至于他们之中的一些地痞流氓,则是被兵马司的衙役抓捕,尽数送往了燕山山脉之中的水泥场从事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劳动改造。 没了这群地痞流氓,京城的治安问题瞬间落实,诸如眼下的南城,曾经是唯一外城,也是最混乱地带的区域,眼下却十分安全太平。 朱由检走在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谈笑风生,路边摊铺的一些商贩也勤恳本分的坐着生意。 朱由检在路过一条长街时,特别注意到了一些衙役会上门一些商铺,心里升起不好预感的同时也对崔应元询问道; “临街商铺小贩,眼下户部是按照什么规矩在管理他们?” 朱由检的询问把崔应元问住了,他只能转身叫来了一个专门监视户部官员的锦衣卫千户来询问。 对于户部的管理,这名千户还算熟悉,因此在听到问题后便连忙解释道: “户部将他们分为流动商贩,固定摊贩和固定商铺,流动商贩需要向衙门每月缴纳五十文流动税,领取商牌才能行商。” “固定摊贩的话,则是每月需要交二百文的摊位税才能领取商牌。” “固定商铺则是按照生意种类,一般来说米麦粮铺都是每个月缴纳一两现银,金银首饰等店铺则是二两现银,其余商铺各不相同。” “这些杂税,基本归纳为城商税,而宛平和大兴两个县衙,每年能在京城收取十二三万两城商税,北直隶能收取二十万两不到的城商税。” 锦衣卫千户老实交代,而朱由检闻言则是皱眉道:“其他各省呢?” “这……”锦衣卫千户犹豫了一下,随后才道: “户部虽然这么制定,但两京十九省去年对于此税总计征收不足一百二十万两,其中北直隶和南直隶便上交了三十几万两。” “哼!”听到这话,朱由检冷哼一声,显然是对各省的消极态度十分不满。 这税到底征没征收是一个问题,又或者是下面的人中饱私囊也是一个问题。 不过说到底还是朝廷没有重视,另外就是朝廷的掌控速度让地方有恃无恐。 北直隶人口不过是南直隶的四分之一,而且城镇化也远远不如南直隶,却交了比南直隶更多城商税。 在朱由检看来,仅仅南直隶一地,就能收取近百万两,更别提浙江和江西这些人口大省了。 如果朝廷能在十天内从北方调兵抵达江南,那江南还敢这样阳奉阴违,那才是找死。 总的来说还是掌控力度不行,尽管五军都督府在地方驻军,但人数毕竟太少,起不到什么战略性的威慑作用。 不过等铁路通车,朱由检就能让江南的商贾士绅和官员们活在压抑之中。 “京中衙役,有没有仗势欺民,勒索钱财的现象……” 朱由检瞥了一眼从金铺里笑呵呵走出的两名衙役,头也不回的询问崔应元。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