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 南亚困局(2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185 字 2023-02-20

一遍便将纸折起来还给了崔应元。 走到东城自然便距离齐王府不远了,没有过多犹豫,朱由检选择了返回王府。 百王坊内异常安静,正常来说诸王也不会出门闲逛,因为王府本身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城镇。 当然,更多的原因是因为从去年开始的诸藩不断迁移。 大半年的时间,十余位藩王,四十余位郡王纷纷迁移,按照时间来说,最早迁移的诸藩,应该在二月便抵达了南亚。 黄龙那边应该是收到了朝廷的书信,知道了朝廷支援小西洋的安排。 不过按照时间和之前的情报来看,眼下他们应该在忙着抵御莫卧儿…… “放!” “彭彭彭——” 当朱由检返回齐王府的时候,如他所想的一样,勐烈的炮击在印度半岛中南部的德干高原响起。 不同的是,发出炮击的并非是明军燕山火炮,而是莫卧儿军队的加农炮。 莫卧儿王朝与其他蒙古汗国不同,他并非是单纯的游牧国家,而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火药王朝,并且这是从立国起定下的制度。 尽管莫卧儿王朝的开国皇帝巴布尔是突厥化蒙古人,但他却特别善于利用各种火器。 上行下效,巴布尔都如此,后世子孙自然也不差。 因此在大规模使用火绳枪上,莫卧儿的使用时间甚至比许多欧洲国家都要长。 不仅如此,莫卧儿帝国在希穆等地建立炮厂,早在上个世纪就组建七十门加农炮的重炮队和二百余门马拉小炮的轻炮队。 加上莫卧儿王朝不像日本一样缺乏火药原料,而是堪比大明的硝石大国,因此他们对于火器的应用并不比大明差。 另外就财政来说,莫卧儿帝国的财政收入两亿多卢比,折色为七千万两白银,比万历年间的大明财政收入要超出一倍以上。 哪怕眼下大明经过朱由检的十年革新,在财政这块也不过勉强和莫卧儿王朝持平。 至于军事上,莫卧儿王朝用外族人制造、操作火炮,把外聘火炮手当成了国策。 之所以制定这条国策,主要也是因为其整个王朝的核心是大量的波斯、突厥的军头和文官。 这些人并不擅长火器,因此莫卧儿只能从奥斯曼和欧洲聘请人才。 顺带比较大明,莫卧儿军队的军官薪资标准在整个世界都可谓顶级。 同样统帅五百人,莫卧儿的军官可以岁入三百多两银子,统帅五千人的军官则是岁入六千两银子。 至于更高级的军官,他们年收入更是达到了上万两银子的存在。 与其相比,同样统帅五百人的大明守备俸禄是五百两,统帅三千人的参将是八百两,统帅万人的总兵俸禄亦不过是一千二百两。 除了基层军官的俸禄大明可以俯视莫卧儿王朝外,论中层和高层军官的待遇,莫卧儿军官对大明军官简直完全碾压。 不仅如此,莫卧儿王朝更有从不拖欠工资的传统,火枪士兵还拿双份工资。 至于莫卧儿炮兵工资更是十分高昂,除了常规的五十两银子的工资收入以外,莫卧儿王朝的炮兵还能享受各种福利。 这样的莫卧儿王朝对于大明来说威胁极大,好在尽管莫卧儿王朝的君王和军头虽然认识到了火炮的作用,但由于传统和民族特性,他们并不愿意学习,而是都是直接砸钱让人代练。 不过即便是代练,眼下的他们也让明军吃尽了“苦头”。 “娘地!后方的火药到底是什么时候能运达?战线都他妈后退三百里了!” 戈达瓦里河南岸,在一道道土木工程下,熟悉的大明官话以“出口成脏”的方式响起。 在隐藏地下的土木防炮指挥屋里,已经升为参将的李自成破口大骂,而在他的四周,刘宗敏、李自敬、朱聿键、朱常清等人也是脸色难看。 一年的时间,明军从南亚半岛南部顺推向北,横扫各大土邦和苏丹国,兵锋最盛的时候便是去年腊月。 天启九年腊月二十三,他们最北推进到了印度半岛中部的讷尔默达河,再往北便是温迪亚山脉,而翻越温迪亚山脉后,便是一望无垠的恒河平原。 尽管明军走的是“闪击战”路线,使用骑兵和大量马步兵轻装突袭来拿下各国的主要城邦。 哪怕这种战术下,许多小城邦还未被明军拿下,但总体来说,在讷尔默达河以南,明军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霸主”。 然而不等明军对其他小城邦进行剿灭,南部坦焦尔、迈索尔等地爆发叛乱。 这种情况下,卢象升带领南部的三万明军开始围剿各地叛军,而各大苏丹国的城邦也借机袭扰明军的辎重车队。 得到消息的黄龙在留下十营步卒,三营骑兵,一营炮兵,以及六百门燕山五斤炮,合计四万五千人驻守讷尔默达河后,便亲自指挥七营兵马南下平叛,顺带打通连接滨海城池的补给线。 尽管辎重线被断,但黄龙并不恐慌,因为北方明军缴获了大量的粮食,足够吃上大半年。 他关心的是从旧港运来的火药,毕竟没有火药,明军很难守住讷尔默达河防线。 结果就在这种节骨眼上,莫卧儿王朝的皇帝沙贾汗下令出兵。 由两万火枪兵,三万轻步兵,三万骑兵,五千象兵,五千炮兵所组成的九万兵马,分七个军团,就七个方向对明军的讷尔默达河防线发动袭击。 由于讷尔默达河本身处于河谷,而莫卧儿军队又是从温迪亚山脉阵地居高临下发动袭击,加上明军火药不足,因此在固守两个月后,总兵戚元辅无奈下达了撤退的军令。 明军这一退便是三百多里,全军撤回戈达瓦里河南岸。 戈达瓦里河是印度中南部地区最大的河流,发源于西高止山脉东麓,河流向东南方向流经德干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