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文治武功(1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109 字 2023-02-20

“今年北直隶的降水达到了一尺三寸(416毫米),比去年多了一寸半啊!” “怪不得今年没有大旱,山西的降水数据也达到了一尺二寸(384毫米),希望今年能达到一尺三寸。” “唉……陕西还是老样子,陕南和关中分别是一尺一寸和二寸(352-384毫米),陕北九寸(256毫米)。” “真是见了鬼了,泰宁府这么北,居然也有一尺二寸,比陕北还高,看来殿下画的降水图是真的。” “有用,但对于陕西和山西没用,河西都达到了一尺二的降水了。” 天启十一年二月初十,当正旦、元宵相继过去,北方积雪开始融化,农业司各省分司都对去年各省的疆域做出了汇总,并交到了农业司总司手中。 这是农业司第一次统计大明全国的年降水量,但也是这降水量让许多人看到了山西和陕西的窘境。 在诸省相继太平的情况下,已经进入天启十一年的山陕两省依旧处于大旱状态。 两省的降雨量,居然远远不如河西,而单轮水资源,河西也是吊打二省。 几年的大旱,山西河流基本断流七成,陕西也只能靠着渭河和泾河、黄河度日。 只是都已经这样了,陕西是确实迁不出去百姓了,再迁移的话,本地人口连三百万都凑不齐了。 倒是山西,许多人见到入春以来还是大旱的局面后,都纷纷打起了迁移关外的心思。 只可惜在他们的心思下,朱由检停止迁移的令旨却让所有山西灾民傻了眼。 各地布告,需要犁庭扫穴结束后,才能继续移民。 这一布告,彻底打消了山西百姓迁移的想法,更有人因为不能迁移而私底下对朱由检破口大骂。 只是这些事情,朱由检一点都不关心,他此刻正在农业司永平县的试验田附近的储藏室里四处走动。 时间进入二月后,朱由校便带着他的七十几个妃嫔,六个子女前往了燕山准备避暑。 由于京城至燕山段的京辽铁路还在检查中,因此即便铺设完毕,朱由校他们前往时,还是得乘坐马车。 不过,估计等他们秋季结束返回京城的时候,就能坐上运营中的火车了。 “这些玉蜀黍比我初见他们时,要大了一些。” 朱由校正在前往燕山的路上,倒是朱由检此刻带着从家里返回齐王府的李定国在考察农业司的储藏室。 占地十亩的储藏室里,放着去年收割的玉米,这些玉米的个头比不了后世,一个个只有婴儿胳膊大小,玉米粒又硬又小。 朱由检看着这群个头粗细不足后世三分之一的玉米,倍感无奈。 跟在他身后,李定国也看着各个展示柜里的玉米,展示柜上标注着一些解释,例如品种,亩产之类的。 实际上,大明农业司的培育手段,依旧是以选种,育种,以及简易杂交、嫁接等手段进行的原始手段,不过由于被朱由检总结编书后,形成了单独的一套体系罢了。 显微镜这玩意,已经被军备院搞出来了,并且作用在了医学院和农学院。 农业司这边,孙元化身兼数职,如眼下,他就在给朱由检介绍道: “这玉蜀黍经过了六年的选种育种,加上肥料,眼下在试验田里才勉强达到了二石亩产,估计拿给百姓,在没有化肥的情况下,只能有一石的亩产。” “近年来北方气温下降,玉蜀黍的亩产不断走低,因此只能在西南种植,以此来求得均值。” “如果气温能恢复到天启元年的时候,那玉蜀黍的亩产还是能达到两石的,使用了化肥能达到两石半。” 朱由检所着的《小冰河期》一书,孙元化也曾看过,作为徐光启的弟子,他对《农书》的涉及也很深。 他根据《小冰河期》书中的一些气温低谷时期,去翻找了一些古籍上,各王朝历史阶段的粮食记载情况,得到的答桉和朱由检所写的一样,气温每下降一度,粮食亩产就会减少一成。 温度计这玩意,对于军备院来说是小玩意,西方人早在几十年前就弄出来了,而军备院用朱由检的方法,弄出了列式温度计。 温度计的刻条,基本是按照人体的温度定的。 人体温度被定为了三十七度,按照这个温度来上下进行刻度调整,最后得出了大明自己的汉式温度计。 有了温度计后,所有人都能更直观的看到自然的温度。 如储藏室里就高挂着一个大型温度计,上面的温度显示着,储藏室温度是五度。 朱由检的齐王府里也有温度计,二月初十的京城气温是零下七度到零上十二度。 这是农历,按照西方公元历的话,应该是三月中旬了。 三月中旬还能出现这样的气温,足可见小冰河期的厉害。 不过说到历法,朱由检也想起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他停下了脚步转身对孙元化说道: “国朝使用的《大统历》本是前朝《授时历》的译本,而《授时历》距今已经差不多三百五十年,我欲请徐少保和你前往钦天监,修撰新历。” “下官稍后便写信给恩师,请恩师出山修撰历法!”听说要修撰历法,孙元化十分激动。 修撰历法,这对于农业有着天大的益处,但最主要的还是修撰者的名字可以和历法一起流传数百年。 “历法修撰的事情,我已经让户部调白银十万两给钦天监,并且钦天监的人数是之前的三倍。” “钦天监的变化你是知道的,虽说修历法要严谨,但朝廷需要他修得快,修得好,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给天下的百姓使用。” 朱由检一边说,孙元化一边点头。 他自然是知道钦天监的变化,别的不说,那些望远镜和翻了三倍的人数,就足够让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