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脱一死,黄巾军的抵抗迅速崩溃,当汉军成功打开南门时,黄巾军也打开了北门向外开始溃逃。 丁宽手下五千骑兵就在北门十里之外列阵等候,骑兵之所以放如此远距离,就是为了给黄巾军逃出城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减少城内的战斗。 曹操勐攻了几天,伤亡巨大,先登的功劳还是被丁宽拿到,却又不好说什么,只能心里大骂丁宽不当人子。 城内的战斗很快就平息下来,丁宽才算真正松了口气,要知道颍阴可是有一家牛逼的士族--荀氏。 虽然荀氏大部分的族人都住在城外的庄园,但与城内的居民肯定诸多沾亲带故,要是攻取颍阴真的死了太多城内居民的话,自己恐怕就要无端得罪这个牛逼家族了,实在好无来由。 逃出城外的黄巾军,看到列阵以待的骑兵时,几乎完全放弃了抵抗的意志,直接弃械投降。颍川的十五万黄巾军,就此全部平定,十七县也全部重回大汉统治。 丁宽已经到了颖阴很多天了,此前只是派了兵士去守卫荀家的田庄,并未亲自去拜访,更没有请求荀氏帮忙联络城内的人来偷城。城内有三万黄巾,偷城几乎是不可能的。 现在颖阴城终于拿下,城内损失也在可以在接受范围之内,丁宽肯定要去荀氏拜访一次。 这个拜访并没有太多目的,就是礼节性拜访。荀家的荀爽亲自出面接待,陪坐的是荀谌、荀或兄弟。 此时的荀或还是刚刚及冠,名声却已经很大。丁宽虽然眼馋荀家的人才,却不会在这个时候说什么招揽的话,时机未到,不必着急。 大家坐下来愉快的商业互吹一通,你好我好大家好,然后就把丁宽送了出来。 颖阴的事情处理差不多了,丁宽就和曹操一起前往长社,拜见皇甫嵩和朱儁两位统帅。此时颍川已经全部平定,自然要上表表功,并且询问下一步进攻方向。 此时汉军在颍川的兵力高达六万,虽然还有汝南、陈国等郡国的黄巾没有彻底平定,但豫州黄巾主力已经被消灭一空,不需要在豫州用到这么多兵力了,分兵去其他州平定黄巾是必然的。 接近长社的时候,丁宽延路看到了很多京观,心中有些不舒服,长叹一口气,看来长社一战杀人甚重啊。 旁边马上的曹操,感觉到了丁宽情绪的变化,开口问到“子厚因何叹气啊?” 丁宽指了指路边的京观,“此中之人原本也都是汉民啊,却就此埋骨在此,岂不让人叹息。” 曹操一向是感情丰富的人,也是跟着感叹道“乱世人命不如猪犬,彼辈太平道徒既然造反,有此下场也是罪有应得,只是很多无知愚民,被蛊惑裹挟,就此丧命,确实不值。” 这话听的丁宽很是诧异,定定看了曹操一阵,发现曹操确实是有感而发,再想一想也就释然了。 曹操这个人很矛盾的,一方面他写出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样的诗句,显现了关心世人疾苦的情感。但另一方面,他多次进行屠城,显示了残暴漠视生命的一面。 丁宽来到这个时代已经十几年了,对这个时代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 丁宽前世是现代人,生长在和平年代,对人命的尊重意识已经深入骨髓。 但汉代真的不一样,这个时代的人命真的不值钱,人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就丧命了。这种事情看的多了,很容易对杀人这种事情麻木起来,但人总归是人,恻隐之心是人之常情,看到悲惨的景象,总会有物伤其类的哀伤。 丁宽正在融入这个时代,很多前世的思维习惯,只能默默藏在心底。早在扬州征服山越的时候,丁宽就杀过人了,那时他也才十几岁。 丁宽不喜欢杀人,更厌恶大规模的杀戮,但他不会把这个上升到道德层面来看待汉朝人。所谓“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连夏侯渊这样出身大族的人,自己的孩子都会饿死,每个人都可能会朝不保夕。这种条件下,怎么可能用后世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他们的行为。 人类从野蛮向文明的进化,从来不是因为道德水平的提升,而是依赖普遍生存能力的提升。丁宽作为穿越者,能做的只是保持自己的道德底线而已。 来到长社,城内的气氛已经恢复了很多,再不是被围城之时的那种提心吊胆。 两人到来,在豫州的所有统兵将领就聚齐了,又是刚刚取得大胜,平定了一郡,自然要置酒畅饮。 皇甫嵩、朱儁、丁宽、曹操四人都是独领一军的,自然坐在上首,其下依次是皇甫嵩和朱儁军中的众多军司马和一些高级左吏。 丁宽与皇甫嵩、朱儁之前都有深交,所以言谈很是随意,曹操与这两位虽然不算熟悉,但有勋贵出身为凭,又擅长交际言谈,四人到是其乐融融。 四人没有多谈战事,颍川已定,今后的行至要等朝廷的命令,所以反而谈的都是些风花雪月,奇闻怪事之类的闲散话题。 军中饮酒,规矩礼仪不多,很快就有下面的将校起身前来敬酒。尤其是丁宽,前来敬酒的人很多,有真心敬服上来结交的,也有看丁宽年纪轻轻就跃居高位,言语略酸的。 丁宽也不多分辨,管你们什么想法,未来的路还很长,终究要靠实力来说话。丁宽平常饮酒不多,此时却极为豪爽,酒到杯干,很快就把自己放倒在桉几之上,呼呼睡去。 在长社盘桓几日,朝廷的封赏旨意终于下来了。虽然只平定了一郡,但消灭了十五万黄巾,众人又要分兵再战,此时是必须要进行封赏的。 皇甫嵩在上奏之时,把主功推给了朱儁,因此朱儁获得封爵最
第四十九章 封赏(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