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就准备对埃及和印度战争的大明,理所当然的拒绝了“蛮夷们”的自残要求。
自认为被逼到墙角的反明同盟,就主动正式对大明王朝宣战了。
露西亚在北方战场首先发动进攻。
然后泰西诸国联军与奥斯曼军配合,从东西两个方向行动夹击西海地区,试图夺取西海半岛和运河。
这场真正的世界规模的大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作为主战场的大食战场,在开战之后迅速聚集了所有反明同盟的部队和舰队。
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普鲁士、奥地利、露西亚、奥斯曼、荷兰、撒丁(意大利)尽数到场。
在整个大食战场之中,又分成了埃及、死海、两河、大秦海四个分战场。
埃及战场是对埃及本土的争夺,死海战场是对西奈半岛以东和以北,以及大食半岛北部地区的争夺。
这两个战场都以西海半岛(西奈半岛)为中心。
西奈半岛的面积太小,本地没有足够的补给来源,大发明只能通过红海航线,从东非和印度输送物资。
这让大明的参战人员数量受限,无法发挥本土的人力优势。
这些地方对于泰西诸国而言,虽然也不是本土,但是与他们本土的距离,比大明要近得多了。
通过大秦海直接海运补给更加方便,所以参战人员数量反而要多一些。
但是最终的结果也是两败俱伤。
至于两河战场,在反明同盟成立之前就已经打了很久了。
那是大明从奥斯曼手中夺取两河流域的战争,对手主要就是奥斯曼帝国的部队。
在这里,大明可以从印度和波斯运送士兵和补给,虽然主要也是通过海运,但是周围全都是大明殖民地,
效率比从东墨洲通过红海运输高太多了。
奥斯曼部队水平也明显低于主要泰西国家,整个战争过程就是在缓慢的持续后退。
最终大明基本占据了整个两河流域。
两河战场的大明部队完成任务后,曾经尝试继续向西方进攻,试图打通与西海半岛交通线。
但是遭到了泰西诸国和奥斯曼联军的拼死阻击,目标最终未能完成。
大秦海战场就是海战。
在战争早期,大明在大秦海的海军舰队数量有限,甚至根本就没有主力铁甲舰存在。
不过泰西诸国的主力舰队,大部分也被大明的主力舰队拖在了南大西洋,在大秦海内的舰队同样不是主力。
大明海军的装甲巡洋舰舰队早期作战的思路,就是去打击泰西各国补给航线,干扰泰西各国对战场的支援。
结果意外交火了几次之后发现,敌人的炮弹打不穿自己的装甲巡洋舰的装甲。
然后大明海军才开始尝试更加主动的作战策略。
不过大秦海内大明舰队数量终究还是太少,反明同盟随时都可以从大西洋抽调舰队。
大明海军取得的战果也不算少,但是终究难以真正打败反明同盟海军,见势不可为就躲到岸炮范围下避难修理。
大明在这片战场上,长期对于大量岸炮指挥持续摸索,完成了大口径主炮协同攻击的经验积累。
总体上看,大食方面四个分战场,两个战场是两败俱伤,一个大明达成了部分目标,最后的海战大明居于小幅度劣势。
大明的部队伤亡数量,远小于奥斯曼帝国,也少于泰西诸国,甚至仆从兵的伤亡数据,都比反明同盟要低。
这样最终的结果,可以算是大明略占优势的平局。
现在,持续十余年的惨烈战争终于结束了。
天方地区大部分参战的士兵,也有点像是露西亚北方战场的士兵,虽然正在逐步退出战场,但是短时间难以放松。
奥斯曼帝国的“大维齐尔”(可以视为宰相),寇尔·优素福·札亚丁,在评估正常战争结束后的损失和帝国局势。
名义上的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实际上的埃及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本·易卜拉欣,看着城市的废墟思考未来。
亚历山大港里面,来自泰西各国王公贵族子弟,本来正在讨论要不要举行停战庆祝宴会。
当英国人的消息传来,谈判的地点终于确定的时候,宴会也正式确定了下来。
他们邀请了几位地位最尊贵的王子、亲王、大公们来参加。
荷兰王子,威廉·弗雷德里克,也就是历史的荷兰国王威廉一世。
葡萄牙王子,巴西亲王,若泽·弗朗西斯科,历史上因为天花而夭折,这辈子小时候种了牛痘活了下来。
西班牙王子,斐迪南·弗朗西斯科,历史上的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七世。
撒丁王国的弟弟,奥斯塔公爵,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历史上的下任撒丁国王。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