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房如雪的奏章,武媚娘沉默了,她的目光在武婧儿身上打转。 武婧儿不明所以,疑惑道:“如雪做事一向周全,她的奏章是出什么问题了吗?” 当年武婧儿之所以提拔房如雪,是因为房如雪把吩咐下去的事情办得又快又好。 武婧儿心中纳罕,难道是如雪的能力退化了?也不对呀,她在担任市舶使和修筑海塘期间一直表现得很好。 武媚娘摇摇头,叹道:“奏章写得……嗯,详实,就是文采有些直白。” 武婧儿闻言乐起来,笑她道:“你缺的是能臣干吏,又不是翰林学士。” “也是。”武媚娘拿起朱笔就着这本奏章批改起来。 她一边批改,一边又道:“我听过房谋杜断,世人皆言房公善谋,房公两个儿子资质平平,但房公孙女却有房公的几分风采。” 武婧儿稍一思索,就明白了房如雪的奏章中除了武媚娘吩咐的内容,应该还写了如何处理现有问题的办法。只有这样,房如雪才能让武媚娘称赞。 武媚娘写完让宫女拿给武婧儿看,道:“你精于此道,又懂民生,也看一下。这事需要在这几年拿出一个章程。” 武婧儿接过来打开一看,历年的收入映入眼帘。她一边看一边思索,最后目光落到房如雪的结论上,赋役苦乐不均,建议加大对权势之户和商户的赋役,减轻百姓的负担。 “确实该如此。”武婧儿道。随着商业的发展,一大批商人富裕起来,虽然依然纳税,但对于他们的财产来说,却是很少。 “隋炀帝曾经规定工商之类不得参与科举,唐周沿用至今。”武婧儿思考了一下,看向武媚娘道:“这个事情……” 武媚娘的手撑在桌案上,支着头,注视着武婧儿,慢悠悠道:“你的许多想法很……很超前,甚至有些天真。” 武婧儿听到,反而笑道:“有大臣想得远想得激进,有大臣偏向保守,这就需要陛下你掌控全局,指挥着这个国家用适宜的速度向前出发,不至于过快让一切失控,又不至于过慢让国家踌躇不前。”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武媚娘如是总结道。 武婧儿点点头,明白武媚娘已经把这个事情记到心里了,就没有再说什么。武婧儿前世的世界超过此时的武周太多,她知道许多相比于武周先进的规章制度,但有些却不适合现在的武周。 武婧儿经常有一种惶恐的感觉。武媚娘若看在她的面子上,实行了这些措施,会不会遭到众人反对,以至于动摇武周的根基。 但今天和武媚娘交谈后,武婧儿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并不是她所有的建议都会被武媚娘采取,武媚娘辅政几十年自然有自己的判断。 由于两人朝夕相处,武媚娘身上的神秘感和威严对于武婧儿而言少了很多,她不知不觉将人拉到与自己相同的水平。该死,这个认知一定要改变。 想清楚后,武婧儿的精神为之一振。之前兴修水利、轻徭薄赋是历代试之而皆准的法子。 但是,比如放开对工商科考的限制,在世家势力犹存的今天,不知道能不能行得通,会不会遭到强烈的反对?这需要一点点去试验,去撬动。历史总会向前发展的。 宫中的学堂中除了小班的教学比较轻松,大班和中班都十分紧张。五天学习下来,除了李裹儿,其他四个孩子全部都是一脸疲惫的样子,懒懒地靠在马车壁上,听着马车吱呀吱呀的声音回到庐陵王府。 李显和韦滢滢出不了府,就在大门内等待张望。自古以来,有晚辈出门等长辈,但无长辈在门口等晚辈的道理。 为此,一人假装在府内散步,就在大门口出徘徊不去,尴尬地说着话,假装看天看地看花草。 宫中把一人所有的孩子都带走了,别说韦滢滢不适应,就是李旦也不适应。 度日如年,五天终于过去了。一人听到外面的马车声,眼睛一亮,话也不说了,直勾勾盯着红漆大门。 大门缓缓开了,兄妹几个就像拉慢了动作一点点出现在两夫妻面前。 “咦,阿娘,阿耶。”年纪最小的李裹儿翻过门槛,像小炮仗似的冲到李显的怀中,身后跟着的兄姐也都加快了步伐。 “回来就好,学堂有没有人欺负你们?”韦滢滢一个个抚摸过孩子的头,问道。 四个大的面面相觑,然后将目光一直投向窝在李显怀中的李裹儿。学堂在宫中,皇家的孩子心智早熟,一般都不会明晃晃的打架,但小班的个别同学除外。 比如说李隆基、武崇烈以及新来的李裹儿。 李裹儿和李隆基就像前世冤家,一见面重则动手,轻则动嘴。
137 武皇 无序与有序(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