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米饭,那至少也能有四斤上下,但有些身宽体强之人甚至一餐就可以全吃掉。 还有马匹更是每日需要三升草料,如以万人大军计,步骑三七分来算,一天至少就需要粮草二百石上下,这还是勉强维持个不饿罢了。 宣府军相对来说还算是好的,他们毕竟有大量的肉食补充,相对的油水也就自然多了一下,各兵的食量已略为下降,一人一天有半升米就差不多足够了。 不过,由于他们随军的战马、骡马众多,总体的粮草消耗却也并不少。 在此次出征辽东之时,张诚军中马骡就有一万余匹,一天的草料就需三百余石,人马加在一起算下来,一天就需要粮草近四百石之多。 更何况现在他又接管了原归属杨国柱辖制的宣府镇标三营兵马,还有匡永忠的游兵营人马,又是一万余人,数千匹战马骡马。 在松锦之间,大明援辽各总兵们围绕着粮草供应,不知产生了多少龌龊之事。 而其中最大的受益人,正是援辽总监军、兵部职方司郎中张若麒是也。 不同于邱民仰和沈廷扬二人,为了督运和转运诸事劳心劳力,张若麒的差事就轻松了许多。 他坐镇小凌河口,统管着后方从水路运送而来的粮草辎重分发大权,正是援辽各将争相攀附和孝敬的对象。 各镇总兵大将们孝敬不断,话语间又多是奉承之言,使得他亦有些飘飘然,不过,有一个特例,虽对他也算尊重,却远没有别人那般巴结。 他就是张诚! 此番出征在外需要的粮草如此之多,虽说张诚随军也携带了一大笔粮秣。 不过,那些可都是张诚留着应急所用,非是紧要关头,他又怎舍得动用,一路行来都是尽量让当地官府供应。 毕竟他是与神机营前营总兵陈九皋同行,各地的父母官,或是粮道,可以克扣那些边军的粮谷,又怎敢随意拿捏堂堂京营总兵。 就算到了辽东,张诚也是极力筹措,自己带来的储备并未大批量动用,粮谷这种东西,在稀缺时就跟人的命一样,不是万不得已,他决不启用自家带来的粮米草料。 好在,张诚所部兵强马壮,又与总监军张若麒关系密切,所以宣府军的粮草供应,向来都是优先级的。 不过就算如此,每一次所领取的粮草,也不能满足宣府军的需求。 每五天才领取一次,宣府军的需求约是粮草二千石,可每次只得领粮草一千五百石,或是一千石左右,只领到需求的七成,甚至有时粮草紧张了,更是只能领到五成左右。 张诚也知道如今前线粮草吃紧,他每次都能领到需求的五到七成,己经颇为不易了,所以余下的缺额,他便使用老办法。 那就是,自己用银子来买! 此次出征辽东,他随军带来的白银虽然只有区区数万两,但前次负责押运军需物资的徐清逸与程如之,在京师与辽东的诸路商帮们面前作保,为他临时筹措了大量银钱。 其实,在宣镇北路的库房中,所积存的金银财货甚多,而且也几乎失去了流通的意义,没有多大用处了。 现时的宣府北路大地上,早就已经广泛使用粮票、布票等军票,而今更是银元后来居上,成为了宣北地区主要流通货币,军票反而是退居到附属品的地位。 因为信用度已经打开,宣北军民已经开始将银元与军票当作储备货币,不再急于花用,即使是军票也都存着以备不时之需,不再急于兑换出粮米。 如此一来,张诚在宣北各处官库中存放的储备银子便没了用处,不过为了自家金融体系的安全,这笔储备银他也不会随便挪作他用。 毕竟作为后世的过来人,金融体系崩盘的事例,他可是见过太多太多了! 所以,他更愿意用这些储备银来与众多商贾们做交易,反正手里有银子就行,自然会有商贾们将所需物资赊借给他。 就如同他开设的银号一样,如今在宣府镇内各处大些的堡城中都设立了分号,凭票取银,已经给宣府镇内商户和富户们提供了极大便利。 也因此为他自己集聚了极大信誉! 虽然今时在辽东这边花出去一些银子,但银子也只有花出去的时候才叫银子,没花出去的只叫破石头。 而且因为将军鱼商行的建立,此战的成本至少可以赚回一大部分,日后若是真的能推广壮大起来,光鱼干一项,不知会为自己增添多少财源。 一路行去,来往的辎重车马不断,到达宣府军大营外时。 张诚还看到众多商人停留在这里,他们各样口音交汇,热闹非凡,有若一个大集市,这些都是前来与宣府军做交易的各处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