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兵败的下场(1 / 2)

起义军在河南连下不少州县,并于泌阳火烧伙同刘瑾作恶多端的前阁臣焦芳之家,兵锋直抵湖广襄阳等府县。

正德七年二月,明政府加派右都御史彭泽提督军务,增调大同等处边兵和湖广士兵,采取四面堵截,督兵跟进的战术,追击河南起义军。五月,刘惠在河南南召同明军接战之际中箭牺牲,赵燧也在武昌被俘,后被处死于京城。

秦柳所处的霸州根据地,也被明军攻克。崔英率众突围逃走,而马昂和秦柳等人则留了下来。

为了救秦柳和马昂的性命,崔英把他们一家三口都绑了起来。这样,他们是被义军抓获的俘虏,而不是甘心为义军卖命、干活的反贼。

秦柳被关进了诏狱。

秦柳想起梦中的那次在诏狱的经历,恍若隔世。

刘雪绛当初被抓入诏狱,是被人坑了,被还是太子的正德帝坑的。

而她则完全是咎由自取。

可她后悔吗?

不。

随着起义军的南征北战,土豆的种子和玉米的种子被广泛传播出去。

粮食的丰收,会让这个矛盾日益尖锐的大明社会,迎来新一轮生机。

面对锦衣卫审讯的时候,她毫无惧色,反而眼角带笑,神情温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年多来在种田、挖煤、大炼钢铁的时候,她早就考虑过自己的结局,也和马昂商讨过这个结局。

甚至和大郎也探讨过。

大郎啊,她还是有些愧疚的,小小的孩子,还没有怎么享受过人生,就要被连累得砍头了。

她让人送大郎去草原,也不知道他们一路上是否顺利,有没有平安到达多伦?

她炼出的钢铁,被打造成马镫、刀、剑、盔甲,让起义军有了武器装备,不至于拿着木制棍棒与朝廷官兵战斗。

她大力推广的土豆玉米,让起义军不再为粮草发愁。

她并不认为起义军的造反是大逆不道。

相反军纪严明的起义军,只是正对达官贵人、官绅富豪进行定向打击和劫掠,而对那些官声颇好、清正廉明的官员则会秋毫无犯、饶其性命。

这些原本种地养马的起义军,不过是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普通百姓们而已。

若不是那些锦衣玉食的大官们的极力压迫,没了活路,谁愿意舍弃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逸生活,走上那把脑袋挂在腰带上、刀口舔血的不归路?

……

京城之中,脸色阴晴不定、在自家书房里跺来跺去的李东阳阁老心情非常沉重。

他已经知道了那个女人是谁。

她怎么还活着呢?

她若活着翻了身,刘家或许还会东山再起,不能,绝不能让刘家再起来!

一定要把她反贼的身份钉死钉牢,让刘家也不敢轻举妄动!

李东阳发出了一连串的命令,书房里人来人往,人头攒动,进进出出。

而京城之中另一处的宅院之中,杨慎也心神俱丧,六神无主。

他已经知道了秦柳被关进诏狱的消息。

诏狱的酷刑天下闻名,哪怕死了,那帮狱吏也能从死人嘴里套出话来。

她给起义军推广种植的庄稼种子是自己给她带过去的。

她若交代了,自己也会被牵连,包括自己的父亲杨廷和,只怕阁老职位也保不住。

可是,她什么都没说。

这些天,杨府平平静静,没有任何人要来抓他。

可是,他能心安理得吗?

不能。

她不应该把自己供出去,获得一个减免刑罚的机会吗?

这个傻女人!

自己苦练多年的琵琶技艺,只为圆儿时所做的一个承诺。而如今,她怕是再也没有机会听到了。

夜色如水,明月高悬。

杨慎眺望了一下月亮,当即换了一身装束。

头上梳着两个童子才绾的两角发髻,穿着半臂单纱,背着琵琶,来到长安街上。他带着一壶酒,还也不反对认识他的文人围观,席地坐于西长安街上,唱着自己创作的小词,弹拨到天明。

众人皆是啧啧称奇。

“年少有为、去年及第的少年郎,阁老之子,这是发什么疯?”

“这琵琶曲弹得是好听。就是能换个地儿就好了。坐在诏狱院墙外弹琵琶,慎得慌!”

“状元郎就是胆子大,这风流倜傥、玉树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