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战场上的突变(1 / 2)

他再次高举长剑,带领士兵们冲向敌人的阵营,决心一举拿下这场战斗。

燕洵带领的北燕军队如同一股潮水般猛烈的袭来,似乎要将大唐帝国的军队淹没。

他骑着黑色的战马,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他那令人恐惧的战斗力,让大唐帝国的士兵们都感到了压力。

然而,江澄早有准备,他并没有因为燕洵的突然出现而感到惊慌。

他心中清楚,燕洵虽然强大,但大唐帝国的军队不是易于摧毁的。

他立刻命令赵晨阳带领一支军队,与北燕军队进行对抗。

赵晨阳手握长枪,带领着士兵们,迎着燕洵的军队冲去。

两军的碰撞,仿佛天崩地裂,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赵晨阳挥舞着长枪,他的眼神坚定,决心要拖住燕洵,让大唐帝国的主力部队有时间调整布局。

与此同时,江澄也在快速部署兵力,他命令其他部队加紧攻击韩魏赵三国联军,必须在燕洵来援之前,将他们击败。

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但他有信心,他的军队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暴鸾带着韩国军队的主动撤军,立即改变了战场上的平衡。

对于这样的变化,无论是廉坡、庞涓还是燕洵,都显得措手不及。

韩国军队突然的撤退,让原本阵线均衡的韩魏赵北燕联军瞬间显得力不从心。

此时的战场形势,瞬间向大唐帝国倾斜。

廉坡急忙指挥赵国军队,希望能够在韩国军队撤退的同时稳住阵脚,防止大唐军队乘虚而入。

然而,他清楚的知道,他们现在的形势已经非常不利。

庞涓的面色也变得非常难看,他知道韩国军队的撤退,将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压力。

而燕洵,更是看着韩国军队离开的方向,有些愣神。

他从未想过,韩国竟会在这样的关键时刻选择撤退。

而此时的江澄,却是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他看着对面的敌军,眼中闪烁着决然的光芒。

他知道,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取得了局部的优势,他需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个机会,一举击败韩魏赵北燕联军。

韩国,被内乱如燎原的火焰所吞噬。

原本坚定的军队,在内部的纷争中四分五裂,如同散沙,那些年轻骁勇的将士们,一夜之间变得彼此厮杀,甚至不惜亲手毁掉国家的基业。

血流成河,泪水淹没心灵,一场原本充满希望的战争,变成了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剧。

起初的韩国内乱,源于政权斗争。

在韩威王参与战争的期间,他的二子韩烈和三子韩昭,在国内开始了争夺皇位的战斗。

他们为了争夺权位,分别拉拢了一批韩国的大臣和将领,开始了暗地里的拉锯战。

这场内乱,像是一个黑洞,不断吞噬着韩国的生命和希望。

内乱最初并不明显,直到一场事件破裂了这个脆弱的平衡。

在一次酒宴上,韩烈的党羽们突然暴动,企图暗杀韩昭。

韩昭虽然侥幸逃生,但他的母后却被误杀,这一事件立刻引发了更大的***。

愤怒的韩昭不再保持克制,他指挥手下的军队,发动了对韩烈的全面攻击。

城市中战火四起,无数无辜的百姓被卷入这场无法避免的冲突中,家园破碎,生命消逝。

那一夜,整个韩国都笼罩在了悲痛之中。

而韩国的边境,也开始涌现敌人的身影。

内乱的消息一传出,周围的国家开始虎视眈眈,蠢蠢欲动。

韩威王在前线得知内乱的消息后,他无法再维持那份士气,决定撤军,回国平乱。

但他们走时,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壮志凌云,只剩下混乱和无奈。

就这样,韩国的军队突然离开了战场,让大唐帝国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而那个昔日强大的国家,也开始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内乱中,逐渐衰败下去。

而江澄,则是在得知韩国内乱的消息后,决定加大攻势,一举击败韩魏赵北燕联军。

他知道,这是他们的机会,也是大唐帝国的机会。

面对着韩国内乱的两大势力-何氏家族与韩威王的使者-的讨好,江澄却处变不惊,他知道这是一场深水鱼与猛龙的博弈,一不小心就可能落入别人的算计之中。

他需要明确自己的立场,既不能被韩威王的请求所动摇,也不能轻易地支持何氏家族。

何氏家族的使者言辞虔诚,他们承诺会全力支持大唐帝国,并愿意作为大唐的朋友共同对抗韩威王。

而韩威王的使者则苦口婆心,他们承诺一旦和解,韩威王将全力支持大唐帝国的行动,甚至在必要时会协助大唐击败北燕。

江澄深深地知道,